高考生物二轮配套课件 专题6.2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内容摘要:

1、第 2讲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2016高考导航 适用于全国卷 考纲要求 高考印证 2013 2014 2015 1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结构 ( ) ) 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 ) ) ) )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 )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 生态环境的保护 (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 )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 )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 )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备考策略 (1)常结合食物网和食物链 , 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进行考查 , 其中能量流动图解分析与计算是重点。 (2)常考查生物多样性锐 2、减 、 温室效应 、 酸雨 、 臭氧层的破坏等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2 备考指南: (1)采用列表比较法从形式 、 特点 、 范围 、 联系等方面比较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 列表比较法理解几种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与防治。 (2)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态农业实例分析生态原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结合点。 (3)运用实例分析法深刻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高考回放 1 ( 2015 高考全国卷 , T 4, 6 分 )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 ,错误的是 ( ) A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 生态系 统维持相对稳定离 3、不开信息传递 D 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B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解析: 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 当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稳定时,能量不是没有输入和散失,而是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2 (2015高考全国卷 , 选 )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 乙种动物 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 000头。 回答下列问题: (3)在甲种植物 乙种动物 丙种动物这一食 4、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_(填 “ 大于 ” 、 “ 等于 ” 或 “ 小 于 ” )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解析: (3)在甲种植物 乙种动物 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 ,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主要有三个去路:被下一营养级 (丙种动物 )同化、自身呼吸消耗和被分解者利用。 因此,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要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大于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3 (2014高考全国卷 , 分 )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 5个种群。 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 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 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 5、值的单位相同。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 题六 生物与环境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 _;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 _。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_、_,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 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 _和 _之间的循环主要以 捕食 消费者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解析: ( 1) 根据生态系统中相邻两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 20% 和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理论进行分析。 戊含有的能量最多,处于第一营养级;乙和丙含有的能量较多且相差很小,都处于第二营养级;甲含有 6、的能量较 少,处于第三营养级;丁含有的能量最少,处于第四营养级。 由此可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为:。 ( 2) 根据食物网可以看出:甲和 乙的种间关系是捕食,戊是生产者,甲、乙、丙和丁都为消费者。 ( 3) 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 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碳在生物群落中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的,而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主要以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4 (2013高考全国卷 , 选 )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 _固定的能量。 解析: (1)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7、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消费者的直接能量来源是它的上一个营养级。 生产者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核心知识 提炼整合 高考命题 互动突破 专题强 化训练 栏目导引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1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四个误区 误区类型 特例 细菌都是分解者 硝化细菌是 _; 寄生细菌属于_ 动物都是消费者 蚯蚓、蜣螂等属于 _ 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 _等 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 植物都是生产者 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 _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蓝藻、硝化细菌 消费者 核心知识 提炼整合 高考命题 互动突破 专题强 化训练 栏目导引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2 能量流动的过程和含义 ( 1) 摄食量同化量 _ _ _ 8、。 ( 2) 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_ _ _ _。 ( 3)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同化量 _ _ _ _ _ _ _ _。 粪便量 呼吸量 呼吸消耗量 核心知识 提炼整合 高考命题 互动突破 专题强 化训练 栏目导引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3 碳循环及其过程 ( 1) 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 _ _ _ _ _ _ _ 或_ _ _ _ _。 ( 2)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 生产者、消费者的 _ _ _ _ 分解者的 _ _ _ (实质是呼吸作用) 化学燃料的燃烧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核心知识 提炼整合 高考命 9、题 互动突破 专题强 化训练 栏目导引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及作用 物理 行为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生物种群的繁衍 生物种间关系 核心知识 提炼整合 高考命题 互动突破 专题强 化训练 栏目导引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5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能保持动态平衡 , 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 其基础是 _调节。 (1)生态系统的成分单纯 营养结构 _ 自我调节能力 _。 (2)生态系统的成分复杂 营养结构 _ 自我调节能力 _。 负反馈 简单 较弱 复杂 较强 核心知识 提炼整合 高考命题 互动突破 专题强 化训练 栏目导引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6全 10、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总结 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被破坏 富营养化 酸雨 核心知识 提炼整合 高考命题 互动突破 专题强 化训练 栏目导引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命题点 1 以能量流动为主线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水稻杀手 ” 福寿螺喜食水稻幼嫩部分,是我国 16 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我国创建出如图 1 的稻鸭绿色农业生产模式;图 2 为该生产模式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A 、 B 、 C 、 D 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其生物量所占的比例。 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核心知识 提炼整合 高考命题 互动突破 专题强 化训练 栏目导引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图 1 11、图 2 核心知识 提炼整合 高考命题 互动突破 专题强 化训练 栏目导引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 1)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图 1中所含内容与完整的生态系统相比 , 缺少的成分有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2) 图 1 中的生物对应图 2 中的 _ _ , 图 2 中的 是_ _ _ _ _ _ _ _ _ 过程 , 在 过程中碳以 _ _ _ _ _ _ 的形式进行循环。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食物链、食物网 ) 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乙、丙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二氧化碳 12、核心知识 提炼整合 高考命题 互动突破 专题强 化训练 栏目导引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 3) 图 1 中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 _ _ _ _ _ ,鸭 子与稻飞虱能根据对方的行为信息特征作出反应,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的作用。 ( 4) 若图 1 中线虫粪便中的能量为 M , 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 , 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 N , 则该线虫的同化量可表示为 _ _。 ( 5) 若福寿螺取食水稻的比例由 3/ 4 调整到 1/ 4 , 福寿螺增加 1 重 , 设福寿螺和田螺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 , 从理论上分析 , 13、微藻比原来多消耗 _ _ _ _ _ _ _ _ ( 能量传递效率按 2 0% 计算 ) 鸭子和福寿螺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N R 心知识 提炼整合 高考命题 互动突破 专题强 化训练 栏目导引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 6) 科研人员在该生态系统中引入中华鳖 , 可大量捕食福寿螺的成体和卵块 , 鳖和水稻生活在一起 , 鳖也可以吃掉稻叶上的草籽、害虫等 , 对水稻来说不需要除草、施肥和用药。 由此推测 , 鳖处于第 _ _ _ _ _ _ 营养级。 从生态学原理上分析 , 这种做法的优点有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二、三、四 能量多级利用 , 防止环境污染 核心知识 提炼整合 高考命题 互动突破 专题强 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