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word学案二内容摘要:
法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填编号) ________。 A.使用容量瓶前检查它是否漏水 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配溶液溶液的体积: 500mL 溶液物质的量浓度: 2 实验室用氯化钠固体配制 溶液 ,回答下列问题 ( 1)请写出该实验的实验步骤 ① ,② ,③ ,④ ,⑤。 ( 2)所需仪器为:容量瓶 (规格: )、托盘天平、还需要那些实验仪器才能完成该实验,请写出: ( 3)试分析下列操作对所配溶液的浓度有何影响及造成该影响的原因。 ①为加速固体溶解,可稍微加热并不断搅拌。 在未降至室温时,立即将溶液转移至溶量瓶定容。 对所配溶液浓度的影响: ,原因是:。 Lm olLm ol / m olm olg mLgmL 润洗 C.配制溶液时,如果试样是固体,把称好的试样用纸条小心倒入容量瓶中,缓慢加入蒸馏水到接近标线 2~ 3cm 处,用滴管加蒸馏水到标线 D.配制溶液时,如果试样是液体,用量筒量取试样后,直接倒入容量瓶中,缓慢加入蒸馏水到标线 E.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 ,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多次 F.往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应用玻璃棒引流 解析: 本题是一道溶液稀释、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计算及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实验操作题。 ( 1)据稀释规律 11Vc = 22Vc 及质量分数换算为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先求出 1c ,再求出 1V。 1c = = L- 1, 1V = 122cVc= == 10mL,则需用浓 H2SO4的体积为 10mL,所以选 10mL 量筒,若用 100mL 量筒则会使量取的溶液体积误差变大。 问题( 2)主要涉及的是容量瓶的使用方法,容量瓶只能用来定容(定容时标示的温度为 20℃),不能用来稀释或溶解物质,也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为稀释或溶解的过程中将有热效应,影响溶液的容积测定;使用容量瓶之前只能 用蒸馏水洗涤,不能用待。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word学案二
相关推荐
1、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2016年高考生物专题精解 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反射和反射弧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树突 细胞体 轴突 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2)神经元的功能 接受刺激 , 产生 , 传导兴奋;兴奋在一个神经元内传导方向为: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依据是否有 参与 ,可将其划分为 (如:看到酸梅流口水 )和 (如
(3)若∠ C=60176。 ,则∠ A=______176。 ,∠ B=______176。 ; (4)若∠ A=∠ B,则∠ A=______176。 ,∠ C=______176。 (二)学习过程: 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它是 _______图形。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 _______、底边上的 _______、底边上的 _______重合(也称“ _______”)
1、第 1讲 选择题的解法技巧 第二篇 掌握技巧,快速解答客观题 内容索引 题型概述 方法一 直接法 方法二 特例法 方法三 排除法 方法四 数形结合法 方法五 构造法 方法六 估算法 选择题突破练 题型概述 选择题考查基础知识 、 基本技能 , 侧重于解题的严谨性和快捷性 , 以 “ 小 ”“ 巧 ” 著称 解选择题只要结果 ,不看过程 , 更能充分体现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策略
1、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2016年高考生物专题精解 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 (1)实例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病因图解如下: 异常 缬氨酸 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实例要点归纳: 图示中 a、 b、 、 和 , 突变发生在 (填字母 )过程中 患者贫血的直接原因是 异常 , 根本原因是发生了, 碱基对由 突变成 (2)概念
联写野外远景,运用比喻手法,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第 三联写农家近景,运用拟人手法,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 出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这两联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诗文导读 ] 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 清晨
1、等式 第四篇 回归教材,纠错例析,帮你减少高考失分点 要点回扣 易错警示 查缺补漏 栏目索引 要点回扣 1 . 已知前 n 项和 S n a 1 a 2 a 3 a n , 则 a n S 1 n 1 S n S n 1 n 2 . 由 S n 求 a n 时 , 易忽略 n 1 的情况 . 问题 1 已知数列 前 n 1, 则 _. 2 , n 12 n 1 , n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