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选修贝多芬百年祭教学设计内容摘要:

析到位,理解透彻,这样才能抓住文章的精髓。 对于此文语言风格的品味,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再查找其他大师的作品来加以比较分析,感悟大师语言的不同风格。 这也是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多角度地学会阅读,学会分析,学会鉴赏。 问题讨论 把《贝多芬百年祭》与《世间最美的坟墓》相比较,同样是伟人写伟人的文章,看一看他们从内容、取材、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提示: ( 1)《世间最美的坟墓》是茨威格写托尔斯泰的文章,作者从坟墓的朴素写起,来突 现 伟大作家的平民化追求,重点刻画人物的伟大人格,没有涉及其作品的内涵;而此文萧伯纳不但颂扬贝多芬的反抗的个性精神,而且阐发了其充满激情的音乐特质。 ( 2)就取材而言,《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以描写坟墓的环境 —— 静穆、朴素,从而引起人的思考与共鸣;而《贝多芬百年祭》则取材于贝多芬的生活小事,音乐的个性来突现音乐家的伟大之处。 ( 3)表现手法而言,两者都直接描写、对比、衬托手法,使要表现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深刻、与众不同。 《贝多芬百年祭》备课参考 1.贝多芬的生平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 贝多芬 1770年 12 月 16 日生于莱茵河畔离法国国境不远的小城市 波恩。 父亲是个宫廷乐团的男高间歌手,母亲是个厨娘。 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 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很早已洞察儿子的音乐天份,为了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四岁即开始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 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贝多芬十一岁便辍学,专心在家学习音乐。 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 1748- 1798)的助手。 十三岁贝多芬已受雇于波恩剧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正式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 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 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 贝多芬的正规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 1787 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莫 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 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 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 1792 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常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 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交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地位。 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 贝多芬一直在莫扎特与海顿的音乐中成长,以致开始创作时风格也酷似两位前辈。 作为维也纳的自由职业音乐家,他比莫扎特的处境顺利,但因个性关系备受痛苦。 他在 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39。 狂飙运动 \39。 的思潮影响。 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