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场磨刀技法指导 分析评价诗歌的情感力避三个失分点内容摘要:

1、专题四 分析评价诗歌的情感力避三个失分点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温馨提示 分析评价思想感情 ,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 容 ,把握其感情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诗歌中流露出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在一轮复习中,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不准、概括不全、表述混乱,导致失分。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一轮偏差与剖析 二轮对策与提升 栏目导引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一、评价思想情感不准 ( 20 15 高考全国卷 ) 阅读下面的诗歌 , 完成后面的问题。 残春旅舍 韩 偓旅舍残春宿雨晴 , 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 , 池面鱼吹柳絮 2、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 , 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 拂拭朝簪待眼明。 一轮偏差与剖析 二轮对策与提升 栏目导引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 注 】 韩偓 (约 842 923):字致尧,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 )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一轮偏差与剖析 二轮对策与提升 栏目导引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 答:_ 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 “ 愁阵 ” ,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 3、避免染 “ 尘埃 ” ,整理朝冠期待 “ 眼明 ” ,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一轮偏差与剖析 二轮对策与提升 栏目导引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现场阅卷 答案采样 我来阅卷 赋分 : 3 分 依据:对作者感情定位不准确 , 作者流徙闽地孤独寂寞是对的 , 但对大唐王朝说不上抱怨、不满。 一轮偏差与剖析 二轮对策与提升 栏目导引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情感。 五、六句 “ 禅伏诗魔归净域 , 酒冲愁阵出奇兵 ” , 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情景。 诗人心中烦闷 , 流落他乡客居无聊 , 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 , 表达悲愤的情怀。 然而 , 诗未写成 , 悲忧郁愤更甚 , 4、 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 , 冲荡这重重愁阵。 但是 , 酒只能使人得到一时的陶醉 , 醒来之后 , 将是更大的悲伤。 这更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 “ 两梁免被尘埃 污 ,拂拭朝簪待眼明。 ” 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他要好好地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 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 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 ,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 要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以及注释准确理解作者的感情。 一轮偏差与剖析 二轮对策与提升 栏目导引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 注 】 霁:雨过天晴。 林薄:交错丛生的草木。 二、鉴赏情感概括不全 5、阅读下面的诗歌 , 完成后面的问题。 苦雨初霁李 觏 积阴为患恐沉绵 , 革去方惊造化权。 天放旧光还日月 , 地将浓秀与山川。 泥途渐少车声活 , 林薄初干果味全。 寄语残云好知足 , 莫依河汉更油然。 一轮偏差与剖析 二轮对策与提升 栏目导引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该诗表现了作者的几种心情。 请简要分析。 (5分 ) 答:_ 标题中的 “ 苦 ” 写出了作者为久雨所苦的心情 (或第一句的 “ 恐 ” 写出作者为久雨所苦或担心久雨不晴的心情 );第二句中的“惊”表达出对大自然变化的惊讶之情;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表达出作者久雨初晴的喜悦之情;尾联写出作者不要再下雨的希望 (或期盼 )。 一轮偏差与 6、剖析 二轮对策与提升 栏目导引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现场阅卷 答案采样 我来阅卷 赋分: 3 分 依据:本诗所包含的感情非常复杂 , 诗句中都含有表达感情的典型字词 , 答案概括不全 , 因此失分。 一轮偏差与剖析 二轮对策与提升 栏目导引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情感 , 要从相关诗句的关键处入手分析 , 如标题中的 “ 苦 ” , 第二句中的 “ 惊 ” , 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 , 尾联的情感特点等。 如果对诗句内容关注不细 ,就可能造成对诗人感情的概括不全。 一轮偏差与剖析 二轮对策与提升 栏目导引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三、整合答案表述不当 ( 2 0 1 5 乌鲁木齐 7、市重点中学联考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浪淘沙 邓 剡疏雨洗天清。 枕簟凉生。 井桐一叶做秋声。 谁念客身轻似叶 ,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 月淡潮平。 便须携酒访新亭。 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一轮偏差与剖析 二轮对策与提升 栏目导引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 注 】 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 南宋灭亡 后,被俘北上,此词是途经建康 (今南京 )时所作。 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 邀到此。 一轮偏差与剖析 二轮对策与提升 栏目导引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结合全词的内容,谈谈作者 “ 枕簟凉生 ” 中 “ 凉 ” 的原因。 (6分 ) 答:_ 秋天到来 8、,客观气候的转凉; 自身被俘,被押北上的凄凉身世; 家国沦亡的悲凉。 一轮偏差与剖析 二轮对策与提升 栏目导引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现场阅卷 答案采样 我来阅卷 赋分: 5 分 依据:能够答出全部要点 , 可见学生能结合注释理解这首词。 但学生组织答案层次不清 , 条可以概括在一起 ,答题层次混乱 即表述不当,导致失分。 一轮偏差与剖析 二轮对策与提升 栏目导引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要紧扣诗歌的内容。 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 要有理有据 , 逻辑性强;注意点面结合。 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 , 也要有点上的细致剖析 , 层次清楚 , 避免混乱。 一轮偏差与剖析 二轮对策与提升 9、栏目导引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分析评价思想感情解题三突破 一、 “ 读 ” 的突破:读出情感 除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 (如观标题、联作者、找诗眼、借注释、知流派 )外,会读善读特别体现在: 1理清层次 所要分析的语言片段是 “ 字 ”“ 词 ”“ 句 ”“ 联 ”“ 阕 ”“篇 ”。 因为除 “ 字 ”“ 词 ” 外,其余的都能理清层次。 层次往往对应着感情要点的层次,而感情要点的层次又往往对应着答题要点的数量。 一轮偏差与剖析 二轮对策与提升 栏目导引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2明确位置 除要分析的是整首诗的思想感情外,剩余的语言片段在诗中都有个位置。 如尾句 (联 )一般是全诗思想感情最集中的地 10、 方,抓住了尾句 (联 )就把握了全诗。 如果要分析的是中间句 (联 ),除要细读该句 (联 )内部外,还要联系上下句分析。 一轮偏差与剖析 二轮对策与提升 栏目导引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3抓住关键词 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 (1)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 含 “ 愁 ”“ 怨 ”“ 愤 ”“ 恨 ”“ 忧 ”“ 凄 ”“ 喜 ”“ 乐 ”“思 ”“ 怜 ”“ 泪 ”“ 闲 ”“ 怆 ”“ 怅 ” 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 “ 情语 ” ,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 11、予以关注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 “ 情语 ” 有时藏在 “ 景语 ” 等其他语言之中。 一轮偏差与剖析 二轮对策与提升 栏目导引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2)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至关重要。 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 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语言叫景物语。 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 (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 ),需要还原基本义。 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 “ 但 ”“ 惟 ”“ 空 ”“ 又 ” 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 弄清上述隐性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如同拨开 12、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一轮偏差与剖析 二轮对策与提升 栏目导引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二、 “ 思 ” 的突破:以景悟情 虽说 “ 景语 ” 包含在 “ 隐性关键词 ” 之中,但是在此,特别有必要把这一点突出出来,以示强调,因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写景、抒情。 高考考查的重点在 此,何况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是考生的弱项。 那么, 如何透 过景语找出其中的 “ 情语 ” 呢。 1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 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 如 “ 江风引雨入舟凉 ” 一句中要求分析 “ 江风引雨 ” 背后的惜别深情,就应抓住后面的 “ 凉 ” 字,一个 “ 13、 凉 ” 字写出了风裹着雨,雨挟着风,风雨交加的凄凉景象,烘托了离别时悲凉的心情。 一轮偏差与剖析 二轮对策与提升 栏目导引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2从冷暖体味悲喜。 “ 墨分五彩,词含七情。 ” 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 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三、 “ 答 ” 的突破:规范有序 1作答时的思路角度: (1)注意叙写对象范围及所抒情志大小悲喜的界定和表述。 (2)重视原诗评注或题干要求的理解分析。 (3)强化书面表达的术语运用和连贯有序。 一轮偏差与剖析 二轮对策与提升 栏目导引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2作答时应避免: 避免滥用和乱用不顾及诗句内容和重点意象的术语;切忌 “望文生义 ” 和 “ 以偏概全 ” 的简单随意表述;力戒 “ 断章取义 ” 和 “ 一叶障目 ” 的无联想、无整体阅读分析,以避免在作答鉴赏题时出现 “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 的问题。 3作答时的步骤: (1)理解全诗 求同辨异 (2)。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