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 3.8 兰亭集序内容摘要:

1、三单元 古代山水游记 课 序 题 目 作 者 学 习 目 标 8 兰亭集序 王羲之 1 .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 2 . 把握作者由 “ 乐 ” 到 “ 悲 ” 再到 “ 痛 ” 的思想感情及发展变化。 3 .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9 赤壁赋 苏 轼 1 . 了解 “ 赋 ” 的有关知识。 2 . 把握文章的内容与情感。 3 . 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手法。 10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1 .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 2 . 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3 . 领悟作者 “ 深思而慎取 ”“ 尽吾志 ” 的思想 , 明白其借鉴意义 2、。 学法提示 抓住关键语句。 山水游记类散文往往通过议论性语句 ,借景抒情 ,借事说理 ,寄托作者的理想或政治抱负。 阅读这类文章 ,就要留意文中画龙点睛、揭示主旨的语句 ,抓住这类语句 ,就能化繁为简 ,纲举目张。 体会情景关系。 山水游记写景状物是必不可少的 ,但写景状物的目的是抒情 ,景与情往往融合在一起。 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是 :先写景后抒情 ,或者边写景边抒情 ,有时情景交融 ,景语即情语。 揣摩写作意图。 山水游记既注重客观景物的描绘 ,也讲究作品中自我形象的塑造。 凡优秀的作品 ,不但客观景物生动 ,而且作者自我形象鲜明。 因此 ,关注作品中作者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 ,也是捕捉作品写作意图的捷径。 3、 兰亭集序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兰亭诗六首 ( 其三 ) 晋 王羲之 三春启群品 ,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 ,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厓观 ,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 ,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 ,适我无非新。 赏析 “ 三春启群品 ,寄畅在所因 ”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敏锐感觉 , “ 寄畅 ”二字将全诗旨意表露无遗 :以兰亭山水来 “ 畅情 ” ,摆脱世务俗趣 ,化解生命悲感 ,获得身心的轻松愉悦。 “ 寓目理自陈 ” 是全诗的关键语句 , “ 寓目 ” 的皆是景物 ,陈示的却是哲理。 “ 大矣造化功 ” 以下四句便是诗人所悟之理。 大自然是伟大的 ,万事万物无不沐浴着 4、自然的恩泽 ,均分了世界的和谐。 各种声响虽有差异 ,对我们这些久居尘世、久为俗务奔忙的人来说 ,每一种的谛听 ,无不是新鲜的 ,令人激动欣喜的。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东晋时期 ,受政治和玄学的影响 ,士人们不关心现实 ,他们寄情山水 ,谈玄论道 ,放浪形骸。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 (353)三月三日是传统的 “修禊日 ”(古人于三月上旬巳日 ,在溪水边洗濯 ,祓除不祥。 后来发展为暮春之初在水边宴饮嬉游 ,祓除不祥的意义反而退居其次 )。 王羲之和当时许多名士聚于兰亭 ,举行 5、 “修禊 ”活动 ,这次兰亭聚会名流云集 ,规模宏大 ,与会者达四十余人。 聚会的目的主要是欣赏山水 ,饮酒赋诗。 为了增加趣味 ,他们沿溪流而坐 ,采取流觞赋诗的方法 ,流觞所至 ,即席赋诗。 作诗的规矩当是每人作四、五言诗各一首。 此次聚会 ,王羲之、谢安、孙绰等 11人成四、五言诗各一首 ;郗昙等 15人各成诗一首 ;谢瑰、卞迪等 16人诗不成 ,罚酒三巨觥。 共成诗 37首 ,编为兰亭集。 王羲之当场写成了著名的兰亭集序 ,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303361),字逸少 ,祖籍琅玡临沂 (今山东临沂 ),后迁居会稽山阴 (今浙江 6、绍兴 ),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有 “书圣 ”之称。 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 ,曾任右军将军 ,人称 “王右军 ”“王会稽 ”。 著有王右军集。 文体名 ,有两种 ,一是赠序 ,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 ,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 ,有的近似记叙文 ,有的则如说明文 ;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 ,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一篇这样的文章。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癸丑 修 禊事 激 湍流 觞曲水 形 骸h i 嗟悼 j 虚 诞d 7、n 彭 殇稽 会 稽兴 兴怀 x n g 稽首 兴趣 x 趣 趣舍万殊 作 妄 作趣味 作坊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悟言一室之内 (“悟 ”通 “晤 ”,面对面 )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 修修禊事也 ( 动词 , 举行 , 做 )茂林修竹 ( 形容词 , 高的 )况修短随化 ( 形容词 , 寿命长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 ( 形容词 , 修洁 )退将复修吾初服 ( 动词 , 整理 )(2) 致所以兴怀 , 其致一也 ( 名词 , 思想情趣 )女行无偏斜 , 何意致不厚 ( 动词 , 8、导致 )家贫 , 无从致书以观 ( 动词 , 得到 )此人可就见 , 不可屈致也 ( 动词 , 招致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3) 期终期于尽 ( 动词 , 至、及 )匪我愆期 , 子无良媒 ( 名词 , 日期 )期年之后虽欲言 , 无可进者 ( 名词 , 一周年 )(4) 一一觞一咏 ( 副词 , 一边 一边 )俯仰一世 ( 数词 , 表数量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动词 , 把 看作一样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副词 , 一旦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5) 次列坐其次 ( 名词 , 9、旁边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 , 以次进 ( 名词 , 次序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动词 , 有序地排列 )全军为上 , 破军次之 ( 在排列上次一等 )(6) 之仰观宇宙之大 , 俯察品类之盛 ( 助词 , 的 )不知老之将至 ( 用在主谓之间 ,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 ( 动词 , 往、到达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 助词 , 的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映带左右 (“带 ”,名词用作动词 ,环绕 ) (2)群贤毕至 (“贤 ”,形容词用作名词 ,有才有德的人 ) (3)少长咸集 (“少长 ”,形容词用作名词 ,少者 ,长者 10、 ) (4)一觞一咏 (“觞 ”,名词用作动词 ,喝酒 ) (5)齐彭殇为妄作 (“齐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把 看作相等 ) (6)不知老之将至 (“老 ”,形容词用作名词 ,老年 )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例句 古义 今义 以为 引 以为 流觞曲水 把 作为 认为 其次 列坐 其次 它的旁边 次第较后 , 第二 ( 用于列举事项 ); 次要的地位 所以 所以 游目骋怀 用来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怀抱 或取诸 怀抱 胸怀抱负 动词 , 抱在怀里 ; 名词 , 胸前 斯 11、文 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次集会的诗文 名词 , 文化或文人 ; 形容词 , 文雅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介词结构后置 ) (2)引以为流觞曲水 (省略句 ) (3)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 ) (4)当其欣于所遇 (介词结构后置 )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2015湖南卷 )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 , 放浪形骸之外。 (王羲之兰亭集序 ) (2)(2014四川卷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3)(2013山东卷 )(2 12、010天津卷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4)(2013江西卷 )(2010北京卷 )(2010江西卷 )或取诸怀抱 , 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5)(2012福建卷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6)(2011山东卷 )(2011安徽卷 )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文白对译 【目标一】 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第一、二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 ,作者为什么会有 “信可乐也 ”的感受 ? 参考答案 : 前来聚会的人多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 13、 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 ,“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 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 ,“流觞曲水 ”“畅叙幽情 ” 聚会时天气晴朗 ,正值春日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文白对译 议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 “乐 ”转 “痛 ”的 ? 参考答案 :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 作者由 “信可乐也 ”的感觉 ,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 ,忽然感到 “不知老之将至 ”,因此感慨横生 ,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 “死生亦大矣 ”,自然转而为 “痛 ”。 作者从哪四个方面感受到了人生之 “痛 ” 14、? 参考答案 : 俯仰一世 (生命短暂 ) 不知老之将至 (人生无常 ) 情随事迁 (美好消逝 )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光阴易逝 )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文白对译 4.“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 参考答案 :作者认为不管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 ,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 ,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 ,最终归于结束。 所以生就是生 ,活着能享受乐趣 ;死就是死 ,死后一切皆无。 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 ,二者不可等量齐观。 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 ,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文白对译 【目标二】 体会文章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表现手法 1.兰亭集序是一篇序文 ,它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 参考答案 :作为诗集序 ,本文除了具备一般书序介绍写作缘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