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 3.10 游褒禅山记内容摘要:
1、0* 游褒禅山记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 两山排闼送青来。 赏析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 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 ,洁净清幽 ,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后两句转到院外 ,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 ,山水主动与人相亲 ,正表现了人的高洁。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 ,但写山水就是写人 ,景与人处处照应 ,句句关合 ,融化无痕。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 ,以追忆形式写下的 2、一篇游记。 文章后面有“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临川王某记 ”字样 ,据此可知这篇散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 (1054)七月。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当年四月 ,王安石从舒州 (今安徽潜山 )通判任上辞职 ,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 ,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作者在文中叙述了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 ,并以此为喻 ,阐明了 “志、力、物 ”的重要性以及 “尽吾志 ”的思想。 这种思想 ,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 ,也是他文章应 “有补于世 ”“以适用为本 ”思想的具体体现。 就在写作本文后四年(1058),王安石 3、给宋仁宗上万言书 ,主张改革政治。 1069年拜相 ,他不顾保守派反对 ,积极推行新法。 提出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的观点 ,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0211086),字介甫 ,晚号半山。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主张文章 “务为有补于世 ”。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 ,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诗歌遒劲清新 ,虽不多却风格高峻。 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 ,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明初朱 4、右最初将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了八先生文集 ,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位唐宋作家的作品。 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人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 ,取名八大家文钞 ,共 160卷。 “唐宋八大家 ”从此得名。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褒禅山 庐 冢平 旷窈然 y o 罕至 安上纯 父禅 褒 禅山 n 华 华山 禅让 n 华丽 仆 仆道 观 道 观 n 奴 仆景 观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长乐王回深父 (父 ,通 “甫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5、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 道有碑仆道 ( 名词 , 道路 )何可胜道也哉 ( 动词 , 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 ( 名词 , 方法 )(2) 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动词 , 筑舍定居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动词 , 放弃 )虽趣舍万殊 , 静躁不同 ( 动词 , 放弃 )(3) 名以故其后名之曰 “ 褒禅 ” ( 动词 , 命名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动词 , 命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动词 , 识其本名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4) 得此余之所得也 ( 名词 , 收获 )不得极 6、夫游之乐也 ( 动词 , 能够 )则虽欲长侍足下 , 岂可得哉 ( 动词 , 得到 )(5) 然有穴窈然 ( 形容词词尾 , 的样子 )然视其左右 ( 连词 , 表转折 )然则将军之仇报 ( 代词 , 这样 )沛公默然 ( 形容词词尾 , 的样子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6) 其以故其后名之曰 “ 褒禅 ” ( 代词 , 那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代词 , 它 , 华山洞 )既其出 ( 助词 , 无实义 )则或咎其欲出者 ( 代词 , 那个 )而余亦悔其随之 ( 代词 , 自己 )其孰能讥之乎 ( 副词 , 难道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7、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有泉侧出 (“侧 ”,名词作状语 ,从旁边 ) (2)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 ,走到头 ) (3)而其见愈奇 (“见 ”,动词用作名词 ,见到的景象 ) (4)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 ”,动词用作名词 ,到达的人 ) (5)火尚足以明也 (“明 ”,形容词用作动词 ,照明 ) (6)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 ”,形容词用作动词 ,尽兴 ) (7)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 ”,动词活用为名词 ,景象 ) (8)常在于险远 (“险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 ,险远的地方 ) (9)后世 8、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弄错 ,使 错 ; ) (“传 ”,动词用作名词 ,流传的文字 )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例句 古义 今义 十一 比好游者尚不能 十一 十分之一 第十一个 , 数字 于是 于是 余有叹焉 在这件事上 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非常 非常 之观 不平凡的 表程度的副词 , 相当于 “ 很 ” 至于 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到了 , 到达 介词 , 表示另提一事 悲 又以 悲夫古书之不存 感叹 悲痛 , 悲伤 所以 此 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连词 , 表原因 连词 , 表示因果关系 学者 9、 学习的人、读书人 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介词结构后置 )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介词结构后置 ) (3)而卒葬之 (省略句 ,省略介词 “于 ”) (4)有碑仆道 (省略句 ,省略介词 “于 ”) (5)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 ) (6)所谓华山洞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判断句 ) (7)今言 “华 ”如 “华实 ”之 “华 ”者 ,盖音谬也 (判断句 )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 )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10、课外拓展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2015广东卷 )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 ;险以远 ,则至者少。 (2)(2012湖南卷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2011天津卷 )有志与力 ,而又不随以怠 ,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 (4)盖余所至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视其左右 ,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 (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文白对 11、译 【目标一】 学习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参考答案 :写仆碑及碑上的文字 ,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 ,充分体现了作者 “求思之深 ”的探索精神 ,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 “深思而慎取 ”观点的依据。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文白对译 作者游了前洞与后洞 ,这两个洞各有怎样的特点 ?为什么详写 “后洞 ”? 记游洞经过 前洞 后洞 追记后洞所见 , 表遗憾心情。 参考答案 : 前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后洞 :窈、寒、深 记游者少 原因 :为下文写未能尽兴地游览做铺垫。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 12、脉图解 文白对译 本文把 和 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 ,借游山的体会 ,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 ”和 “ ”的道理。 参考答案 : 游览 (游山 ) 治学 尽吾志 深思而慎取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文白对译 【目标二】 领悟作者 “深思而慎取 ”“尽吾志 ”的思想及其意义 段记叙游山的经过 ,这与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有联系吗 ?联系在哪里 ? 参考答案 :第一、二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这部分是后面议论的基础。 由 “其见愈奇 ”而产生 “乐 ”;由 “不得极夫游之乐 ”而产生 “悔 ”,于是引发下面的感慨议论。 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 13、点是怎样引发出来的 ? 参考答案 :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 ,以讹传讹 ,而应该 “深思而慎取 ”。 从第一段的 “有碑仆道 ,其文漫灭 ”,联想到 “古书之不存 ”,从 “音谬 ”联想到 “谬其传 ”的情况不可 “胜道 ”,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而思慎取 ”的结论。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文白对译 作者对 “志 ”“力 ”“物 ”三者是怎样论述的 ? 参考答案 :作者从顺序上肯定了 “志 ”的重要 ,首先要有 “志 ”,其次要有 “力 ”,再次要有 “物 ”。 作者对 “志 ”的重要性 ,又作了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 ,提出了 “尽吾志 ”的观 14、点。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文白对译 它不同于一般游记的写法 ,这篇文章有什么特点 ? 提示 :一般游记以记游为主 ,兼以抒情 ;这篇文章以说理为主 ,因事说理。 参考答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 ,不重在山川风物的描绘 ,而重在因事说理。 以说理为目的 ,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文章写的是作者一次没有尽兴的游历 ,但作者没有仅仅写游历的景观和乐趣 ,而是据此得到两条深刻的启示 :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 ,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 ,想到达这样的地方 ,必须不避艰险 ,“尽吾志 ”以赴之 ,才能于己无悔 ,于人不讥。 这里是借游山喻人生哲理 不论干什么事情 ,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 二是对 “华山 ”的 “华 ”字读音的谬传而发的慨叹 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 ,后代以讹传讹 ,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 “深思而慎取 ”。 首 页。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 3.10 游褒禅山记
相关推荐
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 ,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 暗风吹雨入寒窗。 赏析 首句描写了自己所处之阴暗的背景 ,衬托出被贬谪又处于病中的作者心境的凄凉和痛苦 ;次句点明题意 ;第三句写当听说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的情景 ,表现了诸多的意味 ;末句 ,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合为一 ,情调悲怆。
代号 权重 标准得分 加权得分 标准得分 加权得分 标准得分 加权得分 标准得分 加权得分 技术部分 100 M1 40 商务部分 100 M2 60 最终加权得分合计 评委签 名 : 日期: 年 月 日 评标办法专用部分 19 附表 10:评标结果汇总表 评标结果汇总表 评委序号和姓名 投标人名称及其加权得分 1: 2: 3: 4: 5: 评委加权 得分 合计 评委加权 得分 平均值
1、四单元 演讲辞 课 序 题 目 作 者 学 习 目 标 11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蔡元培 1 . 理清文章思路 , 把握文章主旨。 2 . 理解语句含义 , 体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12 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 路德 金 1 . 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 把握文章思路。 2 . 学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体会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演讲语言。 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1 .
1、* 诗三首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饮酒二十首 ( 其七 ) 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 , 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 , 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 , 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 , 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 , 聊复得此生。 赏析 此诗写对菊饮酒的悠然自得 ,实际蕴藏着深沉的感伤。 首句中 “ 有佳色 ” 三字是对菊的倾心赞美。 “ 裛露掇其英 ” ,有志趣高洁的喻意
3179 平方米 ,四层建筑面积为 3256 平方米 ,五层建筑面积为2048 平方米,青少年活动中心地下 1 层为设备用房,儿童节剧场地下 1 层为地下门厅及售票厅;南面为建筑的主入口;该区域以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主体建筑,利用地势高差形成 层次感丰富的建筑空间,外立面造型现代感强,主次分明、动静相宜。 建筑内部功能包括科普教育、展览、兴趣教育、办公等,满足了青少年的各种活动需求。 二 .
1、2 我有一个梦想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从军行 唐 杨炯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 “ 从军行 ” ,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 ,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 ,诗 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