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 单元知能整合4内容摘要:
1、元知能整合 考点内引外联 写作步步推进 考点直击 真题演练 把握文章的结构思路 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章的阅读 ,要求能 “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 文章的结构 ,实际是文章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 分析文章的结构 ,实际是要求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 ,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 不过 ,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往往是两者并提的 ,“分析文章结构 ”和 “把握文章思路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 “把握文章的结构思路 ”。 分析文章的结构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 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 ; 能够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 ; 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 ,根据要求进 2、行归纳整理。 命题人往往就一段或几段甚至全篇出题 ,或要求划分层次 ,或要求阐述层意 ,或要求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等。 考点内引外联 写作步步推进 考点直击 真题演练 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 ,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和先后顺序。 把握文章思路 ,就是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内容 ,发现各层意思之间的内在联系 ,揣摩作者的构思过程。 理清文章思路大致包含两个方面 : 理清结构 ,看作者 “编织 ”文章的基本路数 ,弄清文意的来龙去脉 ; 理清语脉 ,即分析语句间的意义关系 ,梳理行文的语意走向 ,把握语句顺序的安排及其根据。 考点内引外联 写作步步推进 考点直击 真题演练 下面我们以本单 3、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一段文字为例 ,探究把握文章结构思路的基本方法。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所以 ,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 ,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 ,便构成基础 ,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 ,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而 ,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考点内引外联 写作步步推进 考点直击 真题演练 这段文字的主干是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4、规律 ”,“正像 一样 ”是修饰部分 ,“即 简单事实 ”是同位语 ,冒号以后的文字是在解说马克思所发现的规律 ,用的是多重复句。 很显然这一段讲的是 :马克思发现了历史规律 ,即物质决定意识。 我们通过分析关联词语 ,研究逻辑推理过程 ,就可以理清这个复句的思路和层次了。 复句的第一层用了 “首先必须 然后才能 ” 构成条件关系来表达物质决定精神的基本观点 ;第二层用 “所以 ”“从而 ”来揭示 “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 ”决定 “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 ”这一因果关系 ,阐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 ;第三层 ,则用 “ 而不是 ” 这一表示对比的联合复句阐述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释 5、上层建筑 ,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 可见这三层之间第一层是第二、三层推理的出发点 ,第二层既是第一层的推论 ,又是第三层的依据。 考点内引外联 写作步步推进 考点直击 真题演练 另外 ,这篇悼词各段之间也十分注意过渡 ,并且过渡方式灵活 ,除了在大层次之间加进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外 ,主要是用语句过渡。 一种是在段与段之间 ,加进承递性语句。 如第三、四段之间的 “不仅如此 ”,第六、七段间的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第七、八段之间的 “正因为这样 ”等。 一种是在段与段之间采用自然过渡形式。 如第一、二段之间用 “这个人的逝世 ”过渡 ,第二、三段之间用“正像 ” 过渡 ,第四、五段之 6、间用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 ”过渡。 这些过渡语句也是我们把握文章结构思路的重要依据。 对文章结构与思路的把握有赖于对文章的细致阅读 ,尤其是对全文的通读 ,在阅读时注意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 考点内引外联 写作步步推进 考点直击 真题演练 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 ,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 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 如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 ,说明文常采用 “总分总 ”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分析段内表达方式。 有的语段 ,语言表达方式较单一 ,有的兼用多种表达方式 ,可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 根据句意 7、归类。 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 ,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 ,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 ,根据句子联结的紧密程度 ,从意义疏松处断开。 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 ,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 ,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 依靠它们 ,我们便可弄清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界限。 考点内引外联 写作步步推进 考点直击 真题演练 (2015江苏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的问题。 罗丹的雕刻 熊秉明 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 ,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 ,对神的崇拜 ,或者对英雄的崇拜。 把神像放在神龛里 ,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 ,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 雕刻家 8、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 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 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 ,虽然有相当的自由 ,可以发挥个人才华 ,但是无论在内容上 ,在形式上 ,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 有时 ,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 ,有趣而抒情 ,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考点内引外联 写作步步推进 考点直击 真题演练 罗丹的出现 ,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 ,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 他不从传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 ,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 雕刻首先是一座艺术品 ,有其丰富的内容 ,有它的自足性 ,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 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时候 ,一 9、般观众 ,乃至保守的雕刻家 ,都不免惊骇 ,继之以愤怒、嘲讽 ,而终于接受、欣赏。 他一生的作品 ,从最早期的塌鼻的人青铜时代 ,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教皇伯诺亚第十五都受到这样的遭遇 ,只不过引起的波澜大小不同而已。 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 ,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 从婴孩到青春 ,从成熟到衰老 ,人间的悲欢离合 ,生老病死 ,爱和欲 ,哭和笑 ,奋起和疲惫 ,信念的苏醒 ,绝望的呼诉 都写在肉体上。 考点内引外联 写作步步推进 考点直击 真题演练 他说 “忠于自然 ”,而在他的手中 ,人体已经开始扭曲 ,破裂 ;他说 “尊重传统 ”,然而他已经把雕刻从纪念碑功能中游离出来。 他所做的不是凯 10、旋门 ,而是 “地狱之门 ”。 这是一大转变。 凯旋门歌颂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 ,而 “地狱之门 ”上没有英雄。 “地狱之门 ”其实也可以称作 “人间之门 ”,而罗丹所描述的人间固然有鲜美和酣醉 ,但也弥漫阴影和苦难 ,烦忧和悲痛 ,奋起和陨落。 罗丹用雕刻自由抒情 ,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诸影 ,诸相。 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语言。 在罗丹手中 ,塑泥变成听话的工具 ,从此 ,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 ,更自由地探索尝试 ,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 现代雕刻从此可能。 考点内引外联 写作步步推进 考点直击 真题演练 说他的雕刻是最雕刻的雕刻是可以的 ,因为雕刻本身取得意义 ;说他的雕刻破坏雕 11、刻的定义 ,已经不是雕刻 ,也是可以的 ,因为雕刻不仅具有坚实的三度实体的造型美 ,而且侵入诗 ,侵入哲学。 说在他的作品里 ,我们看见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 ;说在他的作品里 ,我们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 因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澜中浮现凝定 ,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生。 他说 :“在做艺术家之前 ,先要做一个人。 ”每天有那么多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来到巴黎罗丹美术馆 ,在他的雕像之间徘徊 ,沉思 ,因为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 ,那是 ,用他自己的话说 ,“开向生命的窗子 ”。 (有删改 ) 考点内引外联 写作步步推进 考点直击 真题演练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思路的把握 12、能力。 首先对需要概述论述层次的段落分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段共六句话 ,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指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人类的崇拜心理 (文本第一句话 );第二层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 (原文提示语 “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 ”);第三层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 (原文提示语 “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 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完成论述层次题常用的连接词 ,如首先、其次、最后 ,便可形成答案。 参考答案 :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人类的崇拜心理 ,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 ,最后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 考点内引外联 写作步步推进 考点直击 真 13、题演练 根本性的变革 ”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能力。 题干中的关键句 “根本性的变革 ”在第二段开头 ,信息可以从本段开始筛选。 通观全文 ,主要谈了罗丹的雕刻观念 (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 );雕刻的内容 (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 ,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 );雕刻的形式 (而在他的手中 ,人体已经开始扭曲 ,破裂 ;他说“尊重传统 ”,然而他已经把雕刻从纪念碑功能中游离出来 ),在他的影响之下 ,“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 ,更自由地探索尝试 ,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 ”,而这些是恰恰都是罗丹给雕刻界带来的 “ 14、根本性变革 ”。 回答此题要对文章每段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 ,只是归纳的重心要放在 “变革 ”上。 考点内引外联 写作步步推进 考点直击 真题演练 参考答案 :在雕刻观念上 ,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出发点进行创作 ;在雕刻内容上 ,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 ;在雕刻形式上 ,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 ,大胆改造人体 ,恣意表现生命 ,自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 考点内引外联 写作步步推进 技法指津 例文借鉴 写作练习 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 想象虚构性的作文 ,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把现实生活典型化 ,就是把生活中的素材集中、概括、加工提炼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人物的 “嘴在浙江 15、,脸在北京 ,衣服在山西 ,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 一类是科学幻想的 ,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 ,大胆想象 ,如外星人、时空隧道、记忆移植等。 在写作中为了更好地反映生活本质 ,更好地表现主题 ,在经得起推敲的前提下 ,可以进行合理虚构。 记叙文里的真实应该是艺术的真实 ,这种真实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它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这个提炼的过程就是艺术化的过程 ,它决定了记叙文的艺术性。 因此 ,我们在写记叙文时 ,应该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 有时只要细节真实 ,整体情节虚构也无妨。 虚构的方法大致有如下三种 : 考点内引外联 写作步步推进 技法指津 例文借鉴 写作练习 一、移花接木法。 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改造、拼接、更换 ,将几个人的特点融于一个人 ,或将几件事的情节剪辑组合为一件事 ,或将发生在不同时段性质相同甚至相反的事剪辑到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 ,使人物与事件更具典型性。 二、添枝加叶法。 真实的事件本身简单、平淡 ,或只是一个轮廓、梗概 ,可以以此为基本框架 ,展开想象 ,补充细节 ,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 ,使事情具体、曲折、生动。 首先 ,要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其次 ,应该在原材料的主干上丰富细节、展现形象 ;切忌离开材料节外生枝地喧。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 单元知能整合4
相关推荐
1、元知能整合 考点内引外联 写作步步推进 考点直击 真题演练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试大纲规定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实质就是依据上下文 (语境 )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 B,它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 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的考查 ,命题形式十分灵活 ,主要有以下几种考查方式 : 判别对所选的几个词语解释的正误 ; 对某个词语作出多种解释
读。 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 4. 学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勤于思考,自主鉴赏。 教学方案 一、 激情导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物在作家笔下都是一首浪漫 的歌、一首美丽的诗。 团圆之中秋佳节、浩瀚深蓝天空中那轮明 月本就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 赏月玩月便成了人们久谈不衰 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时喜中 秋。 为何人们独独钟情 于中秋赏月呢。
———— 诗句中我读到了海燕的高傲。 ” “从 ———— 诗句中我读到了海燕的勇敢。 ” “从 ———— 诗句中我读到了海燕的敏感。 ” □ 修改标题的方法有利于打开学生阅读的思路。 当学生找出合适的词语诗句的时候,其实对课文 细节的把握已经有了一定深度。 1) .《海燕》是一曲激情澎湃的交响乐,共分三个乐章。 小组合作分工朗读每一乐章内容,同时重点圈读三个乐章中描写风云雷电的词句
生示范朗读,另一学生翻译 这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 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 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 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1、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解疑合探 重难释疑 课时作业 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氢原子 原子或原子团 化合物特殊性质 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毕生追求的 “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在你看来它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不同。 “”进亦忧,退亦忧”中的 “进”指什么。 “退” 又 指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 “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