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内容摘要:

1、成才之路 历史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教版 必修 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七单元 第二十一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七单元 目 标 导 航 2 自 主 预 习 3 课 堂 探 究 4 随 堂 练 习 5 高 考 演 练 6 课后强化作业 7 情 景 导 入 1 情 景 导 入 1986年 , 在苏联流传着一则笑话 ,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 , 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 , 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 , 把身子探出窗外 2、大声喊到: “ 前面没有铁轨了 , 前面没有铁轨了。 ” 苏联的这几位领导人分别为苏联的发展做了哪些努力呢。 他们的所作所为又给苏联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目 标 导 航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 、 艰巨性和曲折性。 时空坐标 自 主 预 习 一 、 赫鲁晓夫 (1953 1964年执政 )改革 1 背景 (1)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 粮食短缺。 片面发展重工业 , 忽视农业 、 轻工业的发展 , 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调整政策 , 试图改革斯大林模式。 3、2 内容 (1)农业改革 (改革重点 )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 实行收购制 , 提高收购价格 , 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发展家庭副业 ,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_。 大规模垦荒 , 扩种 _, 提高粮食产量。 (2)工业改革 将部分中央企业 _下放。 给企业部分权利。 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自主权 玉米 管理权 3 评价 (1)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_, 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2)局限性: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 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斯大林模式 二 、 勃列日涅夫 (1964 1982年执政 )改革 1 内 4、容 (1)企业管理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扩大国营企业的 _。 运用经济手段 , 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工业方面:注重发展 _, 特别是军事工业。 2 结果: 前期取得一些成效 , 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 , 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了苏联的经济负担 ,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 , 1975年以后 , 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 , 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经营自主权 重工业 三 、 戈尔巴乔夫 (1985 1991年执政 )改革 1 背景: 20世纪 80年代中期 , 苏联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 社会动荡。 2 5、内容 (1)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 _, 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减少了 _指标 , 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3)通过一系列法规 , 调整 _的结构 , 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 , 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行政命令 指令性计划 所有制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 , 并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 _或建立家庭农场。 3 影响 (1)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 苏联经济持续下滑。 (2)经济体制改革受挫后 , 把改革的重点转向 _, 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租赁制 政治领域 6、 课 堂 探 究 一 、 随着历史的发展 ,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在发展 , 并且越来越突出 , 越来越阻碍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 【 探究问题 】 苏联经济体制弊端带来的社会问题有哪些。 【 探究素材 】 材料一 我的俄国朋友告诉我说: “ 真正重要的并不是金钱 , 而是门路或后门 进最好的学校 , 去度假胜地 , 使用公家汽车的门路 或是进入为权贵开设的特种商店购货的门路。 在这些商店里 , 一辆新的 125型小汽车只卖 1370卢布 , 而不是通常的售价 7500卢布。 ” 材料二 “ 这里是工人的乐园 , 是世界上工人们混日子的最好地方。 ” 一个俄国青年 向我说 , “ 他们不能把 7、我们解雇 ”。 材料三 即使在苏联本国生产的 (某些 )商品供应比较充裕时 , 俄国人也宁愿多出些钱购买进口货 , 以便能够长久使用。 材料四 尽管排队买物品是那样辛苦受罪 , 但是 , 一个俄国妇女一看到有人在那里站队 , 她的本能的反应就是立即排进去 , 甚至她还不知道到底在卖什么。 以上材料选自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美国人史密斯著的 俄国人 【 探究思路 】 由材料一中 “ 门路或后门 ”“ 为权贵开设的特种商店 ” 得出结论点 (1);由材料二中 “ 工人们混日子的最好地方 ” 得出结论点 (2);由材料三中 “ 宁愿多出些钱购买进口货 ” 得出结论点 (3);由材料四中 “ 排 8、队买物品是那样辛苦受罪 ”“ 本能的反应就是立即排进去 ” 得出结论点 (4)。 【 探究结论 】 (1)苏联官僚腐败 , 特权等级依然存在。 (2)苏联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3)苏联生产的产品质量较差。 (4)苏联的生活消费品奇缺。 二 、 对比分析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 、 勃列日涅夫改革 、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项目 赫鲁晓夫改 革 勃列日涅夫改 革 戈尔巴乔夫改 革 不 同 点 历史 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苏联社会陷入危机 指导 思想 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和改造 项目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9、不 同 点 具体 内容 首先从农业开始,重点在农业领域 重点在工业,且是重工业领域 涉及政治领域,重点在经济体制 历史 结果 改革造成了苏联的混乱 改革造成了苏联经济的全面滑坡,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改革不仅使经济继续滑坡,而且还导致了苏联解体 相同点 背景:都面临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等问题; 都对经济政治体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都主要涉及经济领域,如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等; 改革均以失败告终,但都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015吉林高一期末 )美国经济学家大卫 科兹认为:在苏联时代 , 通过合法的途径积累物质财富几乎是不可能的。 非法积累了大量物 10、质财富的苏联领导人总是担惊受怕 ,唯恐有一天被人发现或被起诉。 大卫 科兹在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时认为 ( ) A 无法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 B 人民与政府矛盾激化 C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 统治集团对个人利益的追逐 【 解析 】 材料反映了苏联解体前 “ 非法积累大量物质财富 ” 现象严重。 A、 者认为统治集团对个人利益的追逐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 答案 】 D 随 堂 练 习 一 、 选择题 1 (2015江苏学业水平测试 )1953年 , 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 1/3, 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11、) A 自然灾害的影响 B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 长期战争的破坏 D 西方国家经济制裁 解析: 材料显示苏联农业落后 , 制约了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 这是由于在斯大林模式下 , 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 ,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答案: B 2 (2015陕西学业水平测试 )有学者认为: “ 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 , 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出门庭 , 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 这里所谓 “ 蛮干 ” 是指他 ( ) A 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B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 C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D 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 12、质利益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赫鲁晓夫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 , 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 , 最终颗粒无收 , 符合 “ 蛮干 ” 的形象 , A、 C、 蛮干 ” 没有联系。 答案: B 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 苏联曾经推行 “ 新经济体制 ” ,其最重要的成果是 ( ) A 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B 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C 增强了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 D 遏止了苏联的衰败趋势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 “ 新经济体制 ” 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 , 增强了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 答案: C 4 下列四个选项是某同学从表格数据中得出的信息 , 其中错误的一项 13、是 ( ) 时间 国民收入平 均年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 平均年增长率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B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 因而取得了巨大成就 C 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 , 最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D 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 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解析: 勃列日涅夫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 , 尤其是军事工业 , 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 , 最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 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 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 致使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不断下降 , 答案: B 5 “ 国家情况不妙。 我们什么都有:土地 、 石油和天然气及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 14、能也都不错。 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 , 越来越落到他们的后面。 ” 这是戈尔巴乔夫辞职时发表的电视演说词。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 戈尔巴乔夫的 “ 民主社会主义 ” 的改革失败 B 美苏 “ 冷战 ” C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 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的恶果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 这种状况 ” 指苏联解体 , 其根本原因是 “ 斯大林模式 ” 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故选 答案: C 二 、 非选择题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 , 决定东部大开发 , 以党的名义号召全国青年向荒地进军 , 一哄而上 , 掀起了苏联历史上有名的 “ 开垦处女地运动 ”。 由于选择优先发展农业不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 , 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 , 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 ,苏共承认这个时期农业政策有错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