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内容摘要:

1、成才之路 历史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教版 必修 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五单元 第十五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五单元 目 标 导 航 2 自 主 预 习 3 课 堂 探 究 4 随 堂 练 习 5 高 考 演 练 6 课后强化作业 7 情 景 导 入 1 情 景 导 入 2010 年上映的卖座大片让子弹飞中,一开始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镜头,引发了观众的阵阵笑声。 其实,这并不完全是导演虚构的,在中国历史上真发生过这荒诞离奇的一幕。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期,命大臣唐廷枢开发唐山开平煤矿。 唐廷枢建议修铁路运煤,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统治者认为火车噪音太大,经过东陵府时会惊动地下皇陵 2、,破坏风水,喷出来的煤烟还会给周围农田里的庄稼带来损害,便提出如果想修铁路,火车不能用火车头带,只能用马和驴拉。 1881年 , 全长 用驴和马拉火车的事情发生了 , 时称 “ 马车铁路 ”。 这个震惊世界的笑话持续了几个月 , 最终由于唐廷枢的坚决反对 , 才将马和驴改为了火车头。 那么 , 中国的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呢。 通过本课的学习 , 相信大家就会清楚了。 目 标 导 航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 、 通讯工具的进步 , 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时空坐标 自 主 预 习 一 、 铁路与公路 1 铁路的发展 (1)出现: 19世纪 70年代 , 3、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 _。 (2) 诞 生 : 19 世纪 80 年代初 , 清政府修筑从_的铁路。 淞沪铁路 唐山到胥各庄 (3)发展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 , 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 、 兰新等铁路 , 加强了内地与西北 、 西南地区的沟通。 到 “ 九五 ” 期末:中国的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 、 世界第四位。 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 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 公路的发展 (1)出现: 20世纪初 , _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外国近代筑路技术 4、传入中国。 (2)发展 民国时期 , 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新中国成立后 , 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 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 汽车 二 、 水运与航空 1 水运 (1)新中国成立前 鸦片战争后 , 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 , 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19世纪 70年代初期 , 洋务派创办 _, 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后来 , 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 , 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2)新中国成立后 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 , 获得较快发展。 20世纪 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受到一定影响。 轮船招商局 2 5、航空 (1)新中国成立前 1909年 , 旅美华侨 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 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 , 中国首条空中航线 _至天津航线开通 , 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2)新中国成立后 初期 , 乘飞机有种种限制 , 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 , 逐步放宽并最终取消了这些限制。 冯如 北京 规律总结: 西方先进的交通方式的传入 , 使中国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 , 便利了西方政治 、 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渗透 ,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交通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 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6、三 、 通讯工具的变迁 1 新中国成立前 (1)电报 19世纪 70年代 , 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_, 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0世纪初 , 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 , 设立 _。 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 , 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 ,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上海 无线电报局 (2)电话: 19世纪 80年代 ,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此后 , 电话的发展非常缓慢。 2 新中国成立后 (1)新中国成立后 , 国家不断增加对电讯事业的投资 , 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2)到 2003年末 , 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 7、居世界第一位。 3 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 , 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 , 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 _和生活方式。 思想观念 巧思妙记: 近代通讯事业发展的特点: 开端艰难 , 起步晚 , 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发展缓慢 , 受到封建顽固势力阻挠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排挤。 先个别试办 , 然后政府推广。 分布不均衡 , 沿海 、 沿江尤其是通商口岸地区发达。 课 堂 探 究 一 、 探究问题:阻碍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因素 【 探究素材 】 材料一 在宝山县筑路时 , 因一寡妇担心破坏坟墓风水而阻止开路 , 只能拖延多日 , 并议定纡绕兜开 还有苏姓乡民认为筑铁路 8、破坏风水 , 使其长眠的祖先不得安宁 , 联合乡民阻挠筑路 , 打伤铁路督工和外国雇员。 孙昌富、陈蕴茜 从民众态度看吴淞铁路的兴废 材料二 19世纪末 , 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 , 如中东铁路 、 胶济铁路 、 广九铁路等。 同时 , 列强激烈争夺卢汉 、粤汉 、 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 材料三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 , 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 , 理由是修建铁路 “ 不可行者八 , 无利者八 , 有害者九 ” 火车飞行 , “ 路稍不平 , 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 ” ;仿西洋造火车 , 借英 、 法等国金钱 , 无由归还 , “ 诸强邻遂相凌逼 , 几至亡国。 ” 清政 9、府认为 “ 铁路断不宜开 ” 的观点不无道理 , 遂搁置修路倡议。 【 探究思路 】 从材料一中 “ 筑铁路破坏风水 ” 得出结论(1);从材料二中 “ 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 ” 争夺修筑权的信息得出结论 (2);从材料三 “ 众多官员纷纷反对 ” 得出结论(3);从 “ 借英 、 法等国金钱 ” 等得出结论 (4)。 【 探究结论 】 (1)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 (2)外国列强的阻挠和侵略。 (3)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 (4)资金 、 技术的缺乏。 思维升华: 中国近现代交通事业发展的不同特征:近代呈现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 发展困难;现代交通在国家独立 、 国力强盛的 10、前提下迅速发展。 二 、 中国近代交通 、 通讯方式的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1 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 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 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 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2 密切了全国各地的联系 , 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 、文化交流 ,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直接加快了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等行业的近代化进程。 4 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 5 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 如环境污染 、 交通 、 堵塞 、能源危机等。 津浦铁路修建之前 , 蚌埠仅是个隶属凤阳的偏远小镇 , 无人开设木行 , 每适集市 , 偶尔也有出售树木或木制家 11、什的。 1911年津浦铁路修建后 , 蚌埠一跃成为皖北水陆交通的枢纽 , 当地的竹木商号鳞次栉比 , 成为著名的竹木集散中心。 上述文字最能说明的是 ( ) A 便利的交通是推动近代化的重要因素 B 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C 促进了蚌埠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 D 竹木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 【 解析 】 材料反映了津浦铁路的修建使蚌埠由一个偏远小镇发展成为交通枢纽和竹木集散中心 , 这说明交通近代化可以推动经济近代化。 【 答案 】 A 随 堂 练 习 一 、 选择题 1 如图为中国保存至今最早的蒸汽机车 , 它于 1882年开始运行 , 这辆机车应该运行于 ( ) A 淞沪铁 12、路 B 唐胥铁路 C 京张铁路 D 京汉铁路 解析: 唐胥铁路通车的时间为 1881年 , 符合题干 1882年的时间要求 , 故选 876年的时间要求 , 909年建成通车 , 906年京汉铁路全线正式通车。 答案: B 2 (2015济南一中高一月考 )近代中国 , “ 赶火车 ”“ 赶轮船 ”“ 赶汽车 ” 成为新的社会俗语。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新式交通工具运行时间相对固定 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交通变迁原因的认识。 “ 火车 ”“ 轮船 ”“ 汽车 ” 是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的结果 , 13、 正确;由 “ 赶 ” 字反映 正确;之所以 “ 赶火车 ”“ 赶轮船 ”“ 赶汽车 ” 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 正确; 不符合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史实 , 且从材料中不能推出这一结论。 答案: C 3 (2015广州高一检测 )新中国的火车经过了蒸汽机车 、内燃机车 、 高速列车的发展历程 , 其根本原因是 ( ) A 新中国的成立 B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 D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解析: 题干叙述了新中国的火车的发展演变 , 抓住 “ 新中国 ”“ 根本原因 ” 等关键信息 , 运用经济 、 政治和文化的辩证关系来分析。 A、 B、 不是根本原因。 答案 14、: D 4 (2015杭州高一期末 )李鸿章 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 , “ 前 10年盈利 , 成为长江上重要商局 , 招商局和英商太古 、 怡和三家呈鼎立之势 ”。 这说明该企业的创办 ( ) A 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 B 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D 使李鸿章转变为民族资本家 解析: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 虽然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方式 , 但是其管理方式还是封建式的 , 创办者仍然是地主阶级的代表 , 并未转化为民族资本家。 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 但是并未能阻止其侵略。 答案: A 5 (2015深圳高一检测 )1903年 , 梁启超曾经记载: (此电 )由大西洋发 , 循前此欧洲与东方通行之旧线至马尼剌 , 复由马尼剌用新海电至旧金山 , 经美洲大陆复还纽约。 发电时十一点五十五分 , 接电时间十二点四分三十秒 , 相距仅九分零三十秒。 他所描述的是下列哪一项新发明 ( ) A。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