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2课件 第18课 逍遥游(节选)内容摘要:

1、第 18课 逍遥游 (节选 ) 第 四 单元 文言文 (1) 学习重点 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领悟庄子 “ 逍遥游 ” 的含意;赏析作品想象奇谲 、 寓理于寓的艺术特点。 文本导学 (1) 一 词多义 答案 基础积累 穷 发之北有冥海者 : 以游无 穷 者: 穷 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穷 尽、完了, “ 无穷 ” 指宇宙 鲜、无, “ 穷发 ” 指不毛之地 穷困,指处境窘迫困难 去以六月 息 者也 : 生物之以 息 相吹也 : 晚有儿 息 : 长太 息 以掩涕兮 : 息 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气息,指六月 风 子嗣、后代 叹气 答案 置 杯焉则胶 : 郑人有且 置 履者 : 沛 2、公则 置 车骑 : 置 购买,置办 放 放弃,放到一边 齐谐者, 志 怪者也: 燕雀安知鸿鹄之 志 哉 : 处处 志 之 : 志 志向 记载,记录 做标记 鲲之大,不知 其 几千里也 : 其 正色邪。 其 远而无所至极邪 : 化 而 为鸟 : 怒 而 飞 : 其远 而 无所至极邪 : 水浅 而 舟大也 : 举世而非之 而 不加沮 : 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 御六气之辩 : 代词,它 连词 ,表示选择关系,译 为 “ 是 还是 ” 连词,表示顺承 关系 答案 其 而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因而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且 连词 ,表示修饰关系 (2)古今异义 怒 3、 而飞 古义: 今 义 : 众人 匹之 古义: 今 义 : 愤怒。 奋力。 一般人。 多数人。 答案 腹犹 果然 古义: 今义: 穷 发 之北 古义: 今 义 : 小年 不及大年 古义: 今 义 : 毛,草木。 头发。 寿命短的。 农历腊月是 29天的年份;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饱足的样子。 副词 ,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 或 所 料 相符。 答案 (1) 齐谐 者 , 志怪者也。 译文: (2)天之苍苍 , 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 , 亦若是则已矣。 译文: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文 : 齐谐这部书,是记载怪异事情的书。 (判断句 4、) 天空 的深蓝色 , 是它真正的颜色呢 , 还是天空高远没有尽头呢。 大 鹏俯瞰下方大地 , 也不过像是人仰望天空一样罢了。 (注意 : “ 其 其 ” , 表选择 ) 哪 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注意: “ 奚以 为 ” ,表反问的句式;南 , 名词用作动词 ) 答案 (4)众人匹之 , 不亦悲乎。 译文: 一般 人跟他相比 , 不也很可悲吗。 (注意: “ 不亦 乎 ” , 表委婉的反问句式 ) (5)若夫乘天地之正 , 而御六气之辩 , 以游无穷者 , 彼且恶乎待哉。 译文: 至于 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 5、人,他还依靠什么呀。 答案 1. 逍遥游 “ 汪洋辟阖 , 仪态万方 ” , 文笔汪洋恣肆。 诵读时 , 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 答案 整体把握 答案 读 “ 大鹏怒飞 ” 一层 , 要读出气势和力量。 读 “ 蜩与学鸠 ” 一层 ,要读出其渺小。 读 “ 小年与大年 ” 一层 , 要读出鲜明的对比。 读 “ 汤之问棘 ” 一段 , 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 , 读出对斥 渺小 、 短视的蔑视。 最后一段举例论证 , 对 “ 知效一官 而征一国者 ” , 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 、 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 , 又要强调他们 “ 犹有未树 ” 、“ 犹有所待 ” ;结 6、尾 “ 故曰 ” 一句是结论 , 要读得十分肯定。 逍遥游 ”。 从课文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庄子心中 “ 逍遥游 ” 的境界。 答案 答案 (1)“ 逍遥 ” 是一个联绵词 , 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 、 悠远舒长的意境 , 指自由存在的样子。 “ 逍遥游 ” 就是没有任何束缚 、 自由自在地活动。 (2)若夫乘天地之正 , 而御六气之辩 , 以游无穷者 , 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 一文中有两个最重要的概念 , 即 “ 有待 ” 和“ 无待 ”。 什么是 “ 待 ”。 文中哪些人 、 物是 “ 有所待 ” 的。 又有哪些人 、 物是 “ 无所待 ” 的。 答案 重点突破 答 7、案 “ 待 ” 意为 “ 依赖 , 凭借 ”。 文中 “ 有所待 ” 的人 、 物有:宋荣子 、 列子 , 鹏 、 野马 、 尘埃 、 蜩 、 学鸠。 “ 无所待 ” 的人:至人 、 圣人 、神人。 答案 探究点拨 作者在塑造鲲鹏形象时说: “ 去以六月息者也。 ” 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 为了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还举了山野中游动的雾、空中飞扬的尘埃等例子。 自然界大到鲲鹏,小至飘浮的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从而回答了“ 逍遥 ” 要有所凭借,进而说明它们不是真正的 “ 逍遥 ”。 “ 此小大之辩也。 ” 联系全文找出庄子所举的 “ 小 ”与 “ 大 ” 8、 的例子并说出作者对它们的看法。 设喻对比 作者态度 小 大 答案 “ 小 ” 和 “ 大 ” 只是量的区别,不是事物之间的质的差别,他们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 有所待 ” ,算不得“ 逍遥游 ”。 大 鹏 冥灵、大椿 、 彭祖 宋荣子、列子 知效一官,行比 一 乡 ,德合一君 , 而 征一国者 朝菌、蟪蛄、众人 蜩、学鸠、斥 4.“ 汤之问棘 ” 这些内容和前面似有重复 , 应该怎样理解。 答案 答案 第一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自 齐谐 , 齐谐 是记载怪异之事的 , 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 作者引 “ 汤之问棘 ” 来加以证实。 再者 ,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 , 描写也不一样。 对于鹏之背 , 前者为 “ 不知其几千里也 ” , 后者为 “ 背若太山 ” ;对于 “ 扶摇 ” , 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 , 后者用 “ 羊角 ” 描其状。 其实 , 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 , 通过 “ 重言 ” (即重复之言 )来加重论说的分量 , 加深读者对 “ 小大之辩 ” 的理解 ,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想象奇谲 、 借助寓言说理是庄子散文的突出特点 , 请结合本文作简要赏析。 答案 美点赏析 本课结束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