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2课件 第15课 赤壁赋内容摘要:
1、第 15课 赤壁赋 第 四 单元 文言文 (1) 学习重点 背诵全篇。 重点体悟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 积极进取的精神。 赋 ” 的文体特点 , 赏析本文情 、 景 、 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文本导学 (1)通假字 举 酒 属 客 : 答案 基础积累 通 “ 嘱 ” , 劝酒 方其破荆州, 下 江陵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 下 : 倚歌而 和 之 : 音色相 和 : 春天 和 ,白日暖 : 八千 里路云 和 月: 答案 和 读 和 读 词,与 下 方位 名词 ,位置 低 的 ,与 “ 上 ” 相对 动词,攻占 (2)一词多义 读 唱和 读 乐和谐 飘飘乎 如 遗世独立 : 纵一苇之所 2、 如 : 七月既 望 : 望 美人兮天一方 : 扣舷而 歌 之 : 歌 曰 : 倚 歌 而和之 : 动词,往,去动词,唱 动词,像 答案 望 歌 名词,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动词,眺望 如 名词, 歌词 名词,歌声 (3)古今异义 望 美人 兮天 一方 古义: 今 义 : 白露 横江 , 水光接 天 古义: 今 义 : 凌万顷之 茫然 古义: 今 义 : 美貌的女子。 辽阔 的样子。 代指有才德的人。 古诗文多用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白茫茫的水汽。 二十四节气之一。 答案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之 哀吾生 之 须臾 : 唯江上 之 清风 : 耳得 之 而为声 : 月出于东 3、山 之 上 :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结构助词,的 代词,它 答案 (4)虚词归纳 而 而 不知其所止 : 羽化 而 登仙 : 扣舷 而 歌之 : 正襟危坐, 而 问客曰 : 客喜 而 笑 : 连词,却,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助词,不译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修饰 乎 浩浩 乎 如凭虚御风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 乎 : 相与枕藉 乎 舟中 : 助词,形容词词尾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 “ 吗 ” 介词,在 答案 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 于 赤壁之下 : 此非孟德之困 于 周郎者乎 : 月出 于 东山之上 : 介词,在 介词,从 介词,表被动 (1)正 襟危坐 : (2) 4、顺流而 东 也 : (3)况吾与子 渔樵 于江渚之上 : (4)不知东方之既 白 : (5)舞 幽壑之潜蛟 : (6)泣 孤舟之嫠妇 : (7)侣 鱼虾而 友 麋鹿 : 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名词 的意动用法, “ 侣 ” ,以 为友 伴;“ 友 ” ,以 为朋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哭泣。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起舞。 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答案 (1)苏子与客泛舟 , 游于赤壁之下 : (2)月出于东山之上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3)凌万顷之茫然 :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5)何为其然也 : (6)而今安在哉 5、: 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介宾短语后置 答案 介宾短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译文: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文: (3)何为其然也。 译文 : (4)固一世之雄也 , 而今安在哉。 译文 : 答案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 (他 )本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5)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 而又何羡乎。 译文: 从不变的方面来看,万物和我都是长存的,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6)月出于东山之上 , 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 (7)纵一苇之所如 , 凌万顷之茫然 6、。 译文: (8)客有吹洞箫者 , 倚歌而和之。 译文: (我们 )任凭小船漂流,越过那宽阔的江面。 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答案 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合着节拍应和。 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基调。 答案 整体把握 答案 本文以情感变化为线索 , 先写乐 , 再写悲 , 最后写乐。 答案 思考哪些地方需要读出重音与气势 , 并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 、文句的舒缓轻重。 答案 (1)读出重音。 如: “ 舞幽壑之潜蛟 , 泣孤舟之嫠妇 ” , 动词重读;“ 哀吾生之须臾 , 羡长江之无穷 ”“ 挟飞仙以遨游 , 抱明月而长终 ” , 韵脚字重读; “ 而今安在哉 ”“ 而又何 7、羡乎 ” 疑问词重读。 (2)读出气势。 如: “ 方其破荆州 , 下江陵 , 顺流而东也 ” , 停顿较小语速较快; “ 舳舻千里 , 旌旗蔽空 , 酾酒临江 , 横槊赋诗 ” , 语速舒缓;“ 固一世之雄也 ” , 停顿较大 , 气势豪迈; “ 而今安在哉 ” , 情感急转 ,缓慢低沉。 答案 (1)景:皓月当空 , 碧水万顷 , 月光朦胧 , 清风徐徐 , 景象澄澈 ,如梦境一般。 (2)活动:友人相聚 , 泛舟江上 , 畅饮美酒 , 咏诗诵文 , 迎风赏月。 (3)情:舒畅飘逸 , 飘飘欲仙 , 超然物外 , 陶醉于良辰美景。 此时景色如何。 作者有哪些活动。 心情如何 8、。 答案 重点突破 对同样的明月清风 、 良宵美景 , 主与客的感情有何不同。 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答案 (1)主乐。 “ 饮酒乐甚 , 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 ,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 , 望美人兮天一方。 ” (2)客悲。 (洞箫声 )“ 其声呜呜然 , 如怨如慕 , 如泣如诉 , 余音袅袅 , 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 , 泣孤舟之嫠妇。 ” 答案 为什么面对明月清风 、 良宵美景却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 答案 答案 (1)无枝可依之叹。 “ 月明星稀 , 乌鹊南飞 ” 暗含着 “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 的感叹。 (2)英雄不再之慨。 “ 9、 舳舻千里 , 旌旗蔽空 , 酾酒临江 , 横槊赋诗 , 固一世之雄也 , 而今安在哉。 ” (3)人生无常之悲。 “ 寄蜉蝣于天地 ,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 羡长江之无穷。 ” 答案 (1)从 “ 变与不变 ” 的角度来阐发观点。 从 “ 不变 ” 的角度来看 ,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从 “ 物各有主 ” 的角度 , 提出 “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 , 即要顺其自然。 (2)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 江上之清风 ” 与 “ 山间之明月 ” ,“ 吾与子之所共适 ” 多么达观。 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 , 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 这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虽名为 “ 赋 ” , 但并没有刻意套用赋的格式 , 而是将散文的一些表现手法自然妥帖地融合在赋中 , 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 , 使文章既富有韵文的声韵之美 , 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 你能结合具体语句说说 “ 以文为赋 ” 的形式特点吗。 答案 美点赏析 景 、 理结合在一起的。 答案 本课结束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学案导学)2016秋语文粤教版必修2课件 第15课 赤壁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