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上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内容摘要:

教学观摩课及送教活动;有多篇教学论文在省、市、区各级比赛中获奖。 遵循认知规律 提高教学效率 —— 关于地球与宇宙科学教学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衢州市柯城区鹿鸣小学 陈芬红 小学《科学》作为新课程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它承 担了国民科学素养启蒙教育的重要任务。 小学《科学》在整个《科学》教育体系中,虽然只是基础与启蒙,但课程涉及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所涉知识领域十分广泛。 地球与宇宙科学包括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等,在该类课程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空间思维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理解较为困难。 在教学时, 我们应遵循学生的认知与思维规律,正确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与空间思维来认识奥秘无穷的地球与宇宙空间,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宇宙空间与大自然变化 的无穷魅力。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把握好以下几对关系,以便于学生的感知与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正确把握微观与宏观关系,让学生通过微观来认识宏观。 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是相对的。 相对于地球与宇宙空间浩淼而言,客观的宇宙世界是宏观的,学生现实生活认识是微观的。 地球与宇宙空间科学领域中,有许多研究的对象是宏观的事物和现象。 这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有的只能观察到极少部分,如宇宙中的天体、星球等;有的根本观察不到,如地球的构成、地球板块运动等,加之小学生的空间思维十分有限,因此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微观的现实生活认知入手,把学生实际能观察的此事此物与宏观遥远的彼事彼物联系起来,沟通起来,形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广阔空间。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 认识地球和宇宙,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和宇宙空间的热情,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课中,教材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山脉、高原、裂谷、海沟等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大陆板块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导致地表巨大变化”是个宏观现象,既观察不到,又难以察觉,如果光靠教师讲解或阅读资料,学生是很难理解的。 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让学生把两本书想像成两块大陆板块,用两本书的相互碰撞模拟大陆板块的碰撞,观察碰撞结果,借 助错位的叠层、互相的爬升等现象,体会 领悟山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