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专题二 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课件 新人教版内容摘要:
1、第九单元 溶 液 溶质的质量分数 专题二 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 1 下列方法能使硝酸钾的溶解度发生改变的是 ( ) A 升高温度 B增加溶质 C 增加溶剂 D增大压强 2 为了测定在一定温度时某物质的溶解度 , 待测液必须是该温度下该物质的 ( ) A 浓溶液 B稀溶液 C 不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 A D 3 20 时 , 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31.6 g。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20 时 , 100 1.6 B 20 时 , 100 1.6 g C 20 时 , 100 1.6 g D 20 时 , 31.6 4 20 时 , 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 g, 若在 20 时 , 向 100 2、 0 充分搅拌后 , 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 ) A 136 g B 150 g C 50 g D 36 g C A 5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 , 不正确的是 ( ) A 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 是一种混合物 B 升高水的温度能够使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 C 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 , 通过蒸发溶剂或加溶质的方法都可以达到饱和状态 D 20 , 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 g, 则 20 时 100 6 g 6 20 时 , 100 0 g 30 时 , 100 5 g 的溶解度的关系是 ( ) A A B B A B C A B D无法比较 D D 7 下列关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叙述正确的是 ( 3、) A 20 时 , 100 0 则 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30 g B 20 时 , 70 0 则 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30 g C 20 时 , 某 100 0 则 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30 g D 20 时 , 30 00 则 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30 g 8 下列各种因素中 , 不会影响物质溶解度大小的是 ( ) A 温度的高低 B溶剂的质量 C 溶质的种类 D溶剂的种类 D B 9 20 时 , 某物质在 10 0 g 的水中最多溶解了 4 g , 则该物质的溶解性属于 ( ) A 易溶 B 可溶 C 微溶 D 难溶 10 ( 2015 扬 州 ) 溶解度曲线如 4、图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常温下 , 溶于水 B 时 , 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 时 , K 溶解度 D 两种饱和溶液从 降到 时 , 均有晶体析出 B B 11 下表列出了固体物质 A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70 时 , 向盛有 100 g 水的烧杯中加入 30 g 固体 A , 充分溶解形成的是 ( 填 “ 饱 和 ” 或 “ 不 饱 和 ” ) 溶液 , 再将烧杯内溶液的温度降至20 , 此时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填最 简 整数比 ) ; 温度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溶解度 /g 36 35 34 33 5、32 31 30 29 28 27 饱和 3 10 (2 ) 通过对上表数据的分析 , 物质 A 的溶解度曲线应是图中的 ( 填“ 甲 ” 或 “ 乙 ” ) ; (3)80 时 , 配制一定量甲物质的溶液 , 将其降温到 60 , 是否有固体析出。 ( 填 “ 有 ”“ 没有 ” 或 “ 不确定 ” )。 乙 不确定 12 ( 2015 宜昌 ) A 、 B 、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据图回答问题: (1) 温度为 时 , A 与 C 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 将 时 A 、 B 、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 有 晶体析出的是 ( 填字母代号 ) ; (3) 时 6、 , 把 A 、 B 物质各 50 g 分别加到 10 0 g 水中 , 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 填字母代号 ) , 若要使之达到饱和状态 , 还需要向溶液中加入 g 该溶质。 C A 30 13 下图为 A 、 B 、 C 三种物质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 根据图回答: (1) 如果要配制相同浓度的 A 、 B 饱和溶液 , 需要把温度控制在。 (2) 时 , A 、 B 、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3) 要将 B 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析出 , 应采用的方法是 ( 填 “ 冷却 ” 或 “ 蒸 发 ” ) 结晶。 (4) 时 7、 , 90 质的饱和溶液中 , 含有 A 物质 g。 BAC 蒸发 40 14 如图是 A 、 B 、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 如图甲所示 , 时 , A 、 B 、 C 三种物质 , 溶解度最大的是。 P 点所表示的含义为。 (2) 时 , 将 B 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 有:。 (3) 如图乙所示 , 20 时 , 把试管放入盛有 X 的饱和溶液的烧杯中 , 在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 再加入 5 m L 稀盐酸 , 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 , 同时烧杯中出现浑浊 , 则 X 可能为 A 、 B 、 C 三种固体物质中的哪一种。 A 时 B、 恒温 8、蒸发溶剂或加入 C C 15 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回答问题。 (1) 时 , 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2) 时 , a 和 c 的溶解度相等。 (3) 现有 a 、 b 、 c 三种固体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 要使 a 物质饱和 , 可采取 等方法;要使 c 物质饱和 , 可采取 等方法。 a b c 降温、加入 升温、加入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氧气与氮气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材料二: 目前市 场 上 销 售的汽水 饮 料大多数是碳酸 饮 料 , 其中溶有二氧化碳气体 , 打开汽水瓶盖 时 , 会迅速冒出大量泡沫。 根据以上两份材料可知: 气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 两个因素有关。 0 20 一体 积 的水最多可溶解 体 积 的水最多可溶解 度、压强。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专题二 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课件 新人教版
相关推荐
媒体画面,结合教师的解说,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 欲望,并积极 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作了一定的铺垫。 (二)实验探究,认识新知 本部分是本节科学课的重点,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认识材料 本环节一开始先让学生认识实验桌上的实验材料,由于 实心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制成它们的材料有关
测结果。 如果各小组成员出现了不同预测结果可以在记录单的预测结果侧标注“。 ”。 (学生活动) 汇报交流:请各组组长派代表汇报结果并说明理由。 分组实验要求: ①实验要求:只有规范严格的实验活动,才能得出准确的科学结论。 ② 温馨提示: a、请组长合理分工,让组员明确自己的任务,然后组织探究; b、请操作员每次拿一件物品,轻轻地将物品放入水中,等大家仔细观察出现的现象后再拿出来,允许多次操 作
1、第九单元 溶 液 课题 2 溶解度 第 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 饱和溶液是 ( ) A 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 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B 很浓的溶液 C 不是稀溶液 , 也不是浓溶液 D 在一定温度下 , 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 不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 在某温度下 , 将 10 b 所得硫酸铜溶液的质量是 ( ) A (10 b)g B 大于 (10 b)g C 小于 (10
1、第九单元 溶 液 溶质的质量分数 实验活动 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 1 下图是利用 体配制生理盐 水的主要操作 , 其中错误的是 ( ) 2 实验室配制 5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6% 的 液的操作步骤有: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该实验过程中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 D C 3 (2015苏 州 )实验室配制 50 5%的氯化钠溶液。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1、第九单元 溶 液 溶解度 第 2课时 溶解度 1 20 时 , 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 g。 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 A 20 时 , 100 6 g B 20 时 , 100 6 g C 20 时 , 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 100 36 D 20 时 , 将 36 00 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2 在 20 时 , 将 3 0 由此可知 , 该物质是 (
1、第九单元 溶 液 溶液的浓度 1 对 “ 10% 的硝酸钾溶液 ” 含义的解释错误的是 ( ) A 100 g 水中溶解了 10 g 硝酸钾 B 100 g 硝酸钾溶液中含有 10 g 硝酸钾 C 10 g 硝酸钾溶解于 90 g 水中所得到的溶液 D 将硝酸钾与水按 1 9 的质量比配成的溶液 2 一定温度下 , 向如图的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水 , 又有部分晶体溶解。 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