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16中考语文重点篇目专题复习 第六篇《爱莲说》课件内容摘要:

1、第六篇 爱莲说 考情搜索 辽宁各地市近 5 年均未考查。 原文呈现 课文翻译 章节精解 水 陆 草木之花 , 可 爱 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 爱 菊。 自李唐来 , 世人甚 爱 牡丹。 予独爱莲 之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 涟 而不妖 ,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 香 远益清 , 亭亭 净 植 ,可 远观 而不可 亵玩焉。 水中、地上各种草木的花 ,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 ,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 ,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 , 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 )内空外直 , 不生枝蔓 ,不长枝节 , 香气远播 , 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2、, (只 )可以从远处观赏 , 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全文以 “ 爱 ” 贯串。 文章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第 1段 ):由陶渊明爱菊 , 世人爱牡丹引出自己独爱莲花 (以爱菊、爱牡丹衬托爱莲 ),并描绘莲花的形象 ,赞美其品格 , 暗喻“ 君子 ” 的形象和品质。 予 谓 菊 , 花之 隐逸者也;牡丹 , 花之富 贵 者也; 莲 ,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 爱 , 陶后 鲜 有闻。 莲 之 爱 , 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 , 宜乎众矣。 我认为 , 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 对于菊花的喜爱 , 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 ,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 3、于牡丹的爱好 ,人该是很多了。 第二部分 (第 2段 ):扣住菊、牡丹、莲的象征意义发表议论 , 点明莲花 “ 君子 ” 的比喻意义 ,表明自己喜欢莲的原因 , 抒发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态度。 【 中心概括 】 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 , 歌颂了莲坚贞的品格 , 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脱的胸襟。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 赋予莲美好的形象 , 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 , 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 , 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 , 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 写作特点 】 托物言志。 隐逸的菊衬托“ 出淤泥而不染 ” 4、的莲 , 以象征追名逐利的富贵牡丹作对比 , 反衬象征君子的莲 , 更突出君子洁身自好 , 坚持自己高洁情操的可贵。 一 、 文学常识 周敦颐 (1017 1073), 字茂叔 , 北宋理学家 , 文学家。 他为人清廉方正 , 傲岸不阿 , 时人赞为 “ 胸怀洒落 , 如光风霁月 ”。 他的诗文多抒怀之作。 说 , 古代一种文体 , 可以说明 、 议论 , 也可以记叙事物 , 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二、重点字词句 1 古今异义 (1) 亭亭净 植古义: _ 今义:栽种 (2) 宜乎众矣 古义: _ 今义:合适 , 适宜 2 词类活用 ( 5、1) 名词作动词 不 蔓不 枝原意为:枝蔓 , 句中意为: _ _ 原意为:枝节 , 句中意为: _ _ 立 应当 生枝蔓 长枝节 (2) 形容词作动词 香 远益 清原意为:远处 , 距离长 , 句中意为: _ _ 原意为:清澈 , 句中意为: _ _ 3 一词多义 (1) 清 濯 清涟而不妖 _ _ 香远益 清_ _(2) 远 香 远益清 _ _ _ _ 可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 _ _ _ _(3) 鲜 陶后 鲜有闻 _ 芳草 鲜美 _ _远播 显得清幽 清澈 显得清晰 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 距离长,与“近”相对 少 鲜艳 4 重 点实词 ( 1) 可爱者甚 蕃蕃: _ (2) 予独爱莲之 6、出淤泥而不 染染: _ _ _ (3) 濯清涟而不 妖濯: _ _ 妖: _ _ _ (4) 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亵: _ _ _ (5) 菊之 爱爱: _ _ 5 虚词意义及用法 (1) 之 水陆草木 之花 _ _ _ 予独爱莲 之出淤泥而不染 _ _ _ _ _ _ _ _ _ _ 花 之隐逸者也 _ _ _ _多 沾染 (污秽 ) 洗涤 美丽而不端庄 亲近而不庄重 喜爱 结构助词,的 助词,用于主谓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助词,的 (2) 出淤泥 而 不染 _ _ _ _ _ (3) 者 可爱 者 甚蕃 _ _ _ _ _ _ _ 花之隐逸 者 也 _ _ _ _ _ _ _(4 7、)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_ _ _ 连词,却 代词,代指“花” 助词,表判断 助词 6 重点句子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 , 可爱者甚蕃。 水中、地上各种草木的花 , 可爱的很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我则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 , 却不受泥的沾染 , 在清水中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3)中通外直 , 不蔓不枝。 (茎 )中间贯通而外形挺直 , 不生枝蔓 , 不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 , 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它 )啊。 (5)菊之爱 , 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喜爱 , 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6)莲之爱 , 同予者何人。 8、 对于莲花的喜爱 ,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7)牡丹之爱 , 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 , 人应该是很多了。 三、文意理解与探究 1 (2014安徽 )陶渊明 “ 爱菊 ” 和世人 “ 爱牡丹 ” 的原因各是什么。 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陶渊明 “ 爱菊 ” 的原因:花之隐逸者也;世人 “ 爱牡丹 ” 的原因:花之富贵者也。 2 (2014安徽 )怎样理解 “ 莲之爱 , 同予者何人 ”。 作者感慨世人像 “ 我 ” 一样爱莲的人很少 , 也慨叹生活中保持高洁品质的人太少 , 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意思对即可 ) 3 (2013湖北 荆门 )对 爱莲说 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 9、的一项是 ( ) A 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 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 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 , 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 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 文中以 “ 中通外直 , 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 ” 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 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 , 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 , 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D 4 (2015阜新模 拟 )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 刘禹锡在 陋室铭 中借 _表达 _;韩愈在 马说 中借 _表达_;周敦颐借 “ 10、 莲 ” 表达_ _。 5 (2015铁 岭模 拟 )文末 为 什么将前文 “ 菊、牡丹、 莲 ” 的写作 顺 序改 为 “ 菊、 莲 、牡丹 ”。 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 , 深化文章的主旨。 6 (2015本溪模 拟 )文中语句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质。 写出了莲花洁身自好 , 不同流合污的品质。 陋室 (或:陋室不陋 ) 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 千里马的遭遇 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愿望 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意思相近即可 ) 7 (2015抚顺 模 拟 )你喜 欢 什么花。 请谈谈 你喜 欢这 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 样 的思想感情。 (可只 谈 原因或只 谈 思想感情 ) 示例:兰花 , 兰花无论在哪里都是默默无闻地绽放 , 默默散发出幽香, 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梅花 , “ 梅花香自苦寒来” , 梅花能凌霜傲雪 , 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桂花 ,桂花不仅香气浓郁 , 而且可以作为香料 , 入药、入茶 , 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 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精神 (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