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16中考语文重点篇目专题复习 第十一篇《马说》课件内容摘要:
1、第十一篇 马说 一、文学常识 韩愈 , 字退之 , 唐代河阳人 , 文学家 , 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 并称 “ 韩柳 ” , 且同列 “ 唐宋八大家 ” 之中。 他的著作收在 昌黎先生集 里 , 本文选自 昌黎先生集 里的 杂说 , 是其中的第四篇。 说: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 , 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 它可以记事 , 也可以议论 , 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 , 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 , 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 ,或先叙后议 , 或先议后叙 , 或边叙边议 , 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 议由叙生 , 所以核 2、心是议。 二、重点字词句 1 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通 _, 意思为: _ (2)才美不外见 _通 _, 意思为: _ (3)食之不能尽其材 _通 _, 意思为: _ (4)其真无马邪 _通 _, 意思为: _ 食 饲 喂 见 现 表现 , 显露 材 才 才能 邪 耶 表示疑问 , 相当于 “ 吗 ” 2 古今异义 ( 1 ) 一食 或尽粟一石 古义: 今义:或者 ( 2 ) 是马也 , 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 今义:判断词 ( 3 )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 今义:安定;安装 ( 4 ) 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 古义: 有时 这样的 怎么 同样 副词 , 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 3、 , 又出现另一种情况 , 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 5 ) 世有伯乐 , 然后 有千里马 古义: 今义:连词 , 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 6 ) 食之不能尽其材 古义: 今义:吃 通 “ 饲 ” , 喂养 埋没 3 词类活用 ( 1 ) 形容词作动词 祇 辱于奴隶人之手 原意为:屈辱的 , 句中意为:。 一食或 尽粟一石。 原意为:完 , 句中意为:。 吃尽 日行千里 ( 2 ) 数量词作动词 不知其能 千里 而食也 原意为:距离或 路途遥远 , 句中意为:。 ( 3 ) 名词作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 原意为:马鞭子 , 句中意为 4、:。 用鞭子打 吃 4 一词多义 ( 1 ) 食 一 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2 ) 策 策之不以其道 执 策而临之 ( 3 ) 能 虽有千里之 能 安求其 能千里也 通 “ 饲 ” , 喂 动词 , 用鞭子 名词 , 马鞭子 能力 能够 只是 5 重点实词 ( 1 ) 祇辱 于奴隶人之手 祇: 辱: ( 2 ) 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 3 ) 不以千里 称也 称: ( 4 ) 一食 或尽粟一石 或: ( 5 ) 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 且: 等: 受屈辱 两马并驾 著称 有时 犹 , 尚且 相同 , 一样 正确的方法 ( 6 ) 策之不以其 道道: ( 7 ) 食之不能 5、 尽其材 尽: ( 8 ) 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 通: ( 9 ) 执策而 临之 执: 临: 竭尽 通晓 拿着 面对 不译 , 定语后置的标志 6 虚词意义及用法 ( 1 ) 之 马 之千里者 虽有千里 之能 策 之不以其道 鸣 之而不能通其意 ( 2 ) 以 不 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 以其道 ( 3 ) 其 策之不以 其道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 4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助词 , 的 代词 , 它 , 代千里马 不译 , 补充音节 用 按照 代词 , 它的 表反问语气 , 难道 其实 犹 , 尚且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7 重点句子翻译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 6、里而食也。 _ (2)食不饱 , 力不足 , 才美不外见。 _ (3)执策而临之 , 曰: “ 天下无马。 ” _ (4)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_ 吃不饱 , 力气不足 , 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 手里拿着鞭子 , 面对着千里马 , 却说: “ 天下没有好马。 ”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三、文意理解与探究 1 (2015朝阳模 拟 )说说作者借 “ 千里马 ” 不遇 “ 伯乐 ” 的遭遇 , 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 , 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 , 重用人才 , 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 为社 7、会所用。 全文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 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2 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喻人才 , 伯乐喻能发现、赏识并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 , 而后有千里马 , 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 ,爱护人才 , 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 , 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 , 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 , 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3 (2015盘锦 模 拟 )从文中看 , 千里马遇不到伯乐 , 他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 骈死于槽枥之间。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反映当 8、时不重视人才 , 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4 (2015铁 岭模 拟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 , 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当今社会需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 但是也需要发现人才的伯乐, 发现人才 , 使其能够发挥所长 , 创造价值。 5 (2015阜新模 拟 )如果你是一匹 “ 千里马 ” , 而尚未被 “ 伯乐 ” 发现 , 你该怎么做。 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 , 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_示例二:我要努力完善自己 , 做得更好。 _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 , 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6 (2014孝感 )有人认为只要是 “ 千里马 ” , 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 , 千里马需遇伯乐 , 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 你的看法呢。 说说理由。 示例一:只要是 “ 千里马 ” , 才能就会施展出来。 是金子总会发光 , 只要自身有实力 , 不论什么条件下都能施展自身的才华。 _示例二:千里马需遇伯乐 , 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自身才能的施展需要一位伯乐来发掘。辽宁省2016中考语文重点篇目专题复习 第十一篇《马说》课件
相关推荐
1、第一篇 论语十二章 考情搜索 辽宁各地市近 5 年均未考查 原文呈现 章节翻译 章节精解 子曰:“学 /而时习 之 ,不亦 /说 乎。 有朋 /自远 方来 , 不亦 /乐 乎。 人不知 /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 ”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 , 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 ,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们不了解我 , 我却不生气 , 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 第
1、第十四篇 岳阳楼记 原文呈现 课文翻译 章节精解 庆历 四年春 , 滕子京 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 , 政通人和 , 百 废 具 兴。 乃重修 岳阳楼 , 增其旧制 , 刻唐 贤 今人诗赋 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 记之。 予 观 夫巴陵 胜 状 , 在洞庭一湖。 衔远 山 , 吞 长 江 , 浩浩 汤汤 , 横无 际 涯;朝 晖 夕阴 , 气象万千。 此 则 岳阳楼之大 观 也 , 前人之述 备
1、第四篇 桃花源记 考情搜索 2 0 1 5 锦州以课内外文言文对比形式考查。 原文呈现 课文翻译 章节精解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 鱼为业。 缘 溪行 ,忘路之 远 近。 忽逢桃花林 ,夹 岸数百步 ,中无 杂树 , 芳草 鲜 美 , 落英缤纷 , 渔 人甚异之。 复前行 ,欲 穷 其林。 东晋太元年间 , 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一天 , 他顺着溪水行船 ,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阶段,了解总体小康社会的微观表现,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使学生了解 GDP 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运用图片、说明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 取 得 的 成绩,引导学生了解总体小康的 宏观表现。 运用材料、图片说明小康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 了解我国所处总体小康社会 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从而引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对比十六讲 授 新 课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