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选修5历史是什么内容摘要:

夏族为主体,融合了周边其他少数民族而形成的。 民族的形成过程,同样也是人的共同体不断运动的过程,亦即人的历史。 第一目最后一段进一步列举了古代埃及、印度、希腊、罗马四个古文明,文明是人类精神创造和物质创造的总和。 建议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课外资料,增加学生对世界古代文明的了解,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世界意识。 教师还要指出,在世界历史上的几大古代文明中,只有伟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承了 5 000年而没有中断过,借此增强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目“区分两种不同的历史” 本目阐述了客观历史、书写历史的概念,旨在使学生了解历史过程的客观性和重现历史的主观性。 《说文解字》对“历”的解释为“历,过也传也”。 “过”是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移动。 《说文解字》对“史” 的解释为:“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 ”即保持中正的态度用手记事。 历史的来历可以是多种途径的,如最早的口耳相 传、结绳记事到图画、文字,从遗迹遗址到神话、民间故事,同时新闻也有可能成为将来的历史。 但是,文字出现以后,历史记载的方式就有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 尽管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其他多种记录手段,但还是不可能完全离开文字。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文字仍然是人类历史最有效、最基本的记录手段。 在文字的历史中,主要有历史记载和历史撰述。 历史记载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原始性,它主要是人们对当时或近期发生的 事件及相关人物的言论、事迹的记录。 历史撰述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它是在历史记载的基础上,经综合、会通,按一定体例、体裁写成的历史著述。 在发现历史中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 “大历史观”,即应该更多地“介入”当时的历史性进程之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甚至是“神游八极”式的勾连,尽可能把历史作为一种相互关联的空间和时间元素的再生产过程来看待,从而有效地揭示繁复的历史表象背后的“真实故事”。 第三目“人们能够超越历史吗。 ” 本目围绕能否超越历史的设问展开,实际上是在分析了历史的含义与区别了两种不同的历 史之后,进一步讨论历史观问题。 历史观,就是对历史的看法。 人们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既不可能割断历史,又有必要应用历史为现实服务,因此对历史总要有所了解,有所认识,形成对历史的一定的观点。 涉及到历史观的问题很多,诸如历史的发展趋向、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等等。 本目针对超越历史这样一种错误的历史观,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证其谬误,由此提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继承前人历史创造活动的积极成果。 所谓超越历史,是在某些特殊的历史阶段上,某些人片面地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认为人可以脱离历史而存在,从而否认历史对今人所造成的影响与限制。 这是一种错误史观,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从根本上与唯物史学背道而驰。 建议教师适当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与运动的观点,启发学生思维。 白寿彝在《史学概论》一书中引用了宋朝文学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的一句话:“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说:“历史恰如滔滔大江,前逝后继,源源不绝,本身就是一个永恒运动的长流。 ”正像任何其他物质一样,历史也是处在连续不断的运动当中,后一段历史必然是承前一段历史的发展而来,无法割断。 人的主观能动 性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历史的发展,但是不可能停止历史的发展。 作为历史的主体,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是人的历史;但是,同时人也是历史的人,人创造历史的活动不可能不同时受到历史本身的制约。 人的群体构成社会,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运动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 人是这个运动系统中的一分子,而不是它的主宰。 虽然科学技术日益昌明,人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但是人们仍然不可能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地改造历史。 不论哪一代人的现实社会都是前一代社会的发展,都是以往历史的继续,都享有了前人留下的成果,面临前人留下的问题。 人们无法对此任意作 出选择,而只能接过前人的“历史接力棒”,以前人的终点作为自己继续前进的起点,人是否能够解决问题,也受到前人创造并留下的历史条件的左右。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学不否认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