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2)》课件内容摘要:
1、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016/12/1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016/12/1 1、把长方形纸片折成面积相等的两个小长方形,有哪些折法。 2、把长方形纸片折成面积之比为 1: 2的两个小长方形, 又有哪些折法。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016/12/1 按面积分割长方形的问题可转化为分割边长的问题。 归纳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016/12/1 1、自学课本 并完成课本中的分析。 2、思考: ( 1)“甲、乙两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的比是 1: 什么意思。 ( 2)“甲、乙两种作物的总产量的比是 3: 4”是什么意思。 ( 3)本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3、你还能设计其他种植方 2、案吗。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016/12/1 例 1:据以往的统计资料 ,甲、乙两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的比 是 1:现要在一块长 200m,宽 100植这两种作物 ,怎样把这块地分为两个长方形 , 使甲、乙 两种作物的总产量的比是 3 : 4 (结果取整数 )? 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A B C D 甲种作物的总产量 = 甲的单位面积产量 甲的种植面积 乙种作物的总产量 = 乙的单位面积产量 乙的种植面积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016/12/1 解:设 x 米 ,y 米,由题意得: x + y 200 100 x: ( 100 y ) 3:4 A B C D E x y 解方程组得 : x 3、 y 17151 0 517294由题意取值 : X 106 y 94 答: 过长方形土地的长边上离一端约 106米处 , 把这块地分为两个长方形 物 ,较小一块地种乙种作物 .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016/12/1 A B C D E y x 解:设 x 米 ,y 米,由题意得: x + y 100 00 x: ( 200 y) 3:4 解方程组得 : x y 17165217147由题意取值 : X 53 y 47 答: 过长方形土地的短边上离一端约 53米处 , 把这块地分为两个长方形 种作物 ,较小一块地种乙种作物 .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016/12/1 据以往的统计资料 ,甲、 4、乙两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的比 是 1:现要在一块长 200m,宽 100植这两种作物 ,从长方形边的中点出发引出一条线段怎样把这 块地分为 两部分 ,使甲、乙两种作物的总产量的比是 3 : 4 (结果取整数 )? A B C D 变式: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016/12/1 例 2: 小龙在拼图时,发现 8个一样大的小长 方形,恰好可以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如图甲所示, 陈晔看见了说“我来试一试”,结果陈晔七拼八凑, 拼成一个如图乙的正方形,中间留下一个洞,恰 好是边长 2能算出小长方形 的长和宽吗。 甲 乙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016/12/1 例 3: 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减少 4增加 2得的是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与长方形 的面积相等,求原长方形的长与宽。 解:设长方形的长为 为 由题意得: ,24 )4(2 y 2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016/12/1 实际问题 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组) 数学问题 方程(组) 解方程(组) 数学问题的解 双检验 实际问题 的答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2)》课件
相关推荐
生 2:我同意这种观点。 我们在攀登最初几级阶梯时,是比较轻松快乐的。 但越往上,攀登的难度就会越大,或是体力不支或意志不坚定使然。 所以“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生 3:我觉得人生就如同爬山,“无限风光在险峰”,高塔的顶端肯定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生 4:把人生比作高塔,这个比喻一般,还有许多别出心裁的比喻,比 如冰心把人生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就很新颖。 „„ 教师小结
1、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016/12/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主要步骤: 基本思路 : 写解 求解 代入 一元 消去一个 元 分别求出 两个 未知数的值 写出 方程组 的解 变形 用 一个未知数 的代数式 表示 另一个未知数 消元 : 二元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2、用代入法解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一元 2016/12/1
难不死,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这种社会变迁与本文中的地下森林的历史和现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文学总是仿拟现实,本文对“文革”后的社会现实就有很大的仿拟性。 例如作者说:“大自然 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 !”说的是大自然现象,但让人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 本文虽未点明这种时代精神
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 思路梳理 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把 《三峡》划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 第 段 ): 第二部分 ( ~ 段 ): ● 文本探究 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 (试用两个字概括) “重岩叠嶂 ”和 “隐天蔽日 ”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二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描写的三峡四季的景物特征。 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
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2.介绍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 观 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三、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 1.听课文录音。 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
3.课文采用怎样的结构方式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 又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4.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出几处加以简要说明。 (二) 揣摩词语,回答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 标本 . .。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 艺术 . . 而不仅是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