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品课件2 浣溪沙内容摘要:

1、李璟 简介作者 李璟( 916伯玉,徐州(今属江苏)人,李昪长子,史称南唐中主。 璟多才艺,好读书,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 江南野史说他“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 但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一首律诗和四首词。 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 背景解说 李璟即位之初,国势尚且兴旺但随着北周的兴起,南唐受到强邻的威胁,国势日下。 南唐保大(李璟年号)十四、十五年,周世宗两次亲征南唐,攻城掠地,所向披靡,迫使李璟上表削去帝号,称国主此时的南唐,已经内外交困。 李璟身当乱世,忧心时局,自己有心兴国,无力回天,在作品中情思婉转,表现出无限的悲哀,蕴涵浓厚的忧患意识。 这样的悲哀与屈原作 2、离骚时的心情颇有相通之处。 词牌知识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沙溪。 上下片三个七字句。 四十二字。 分平仄两体。 平韵体流传至今。 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 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 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 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 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词语解释: 1、菡萏:荷花的别名。 2、西风:秋风。 3、韶光:美好的时光。 4、梦回:梦醒。 预习检查: 注音: 1、菡萏: 、韶光: 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菡萏 /香销 /翠叶 /残,西风 /愁起 /绿波 /间。 还 3、与 /韶光 /共 /憔悴,不堪 /看。 细雨 /梦回 /鸡塞 /远,小楼 /吹彻 /玉笙 /寒。 多少 /泪珠 /无限 /恨,倚 /阑干。 诗句翻译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荷花落尽 ,荷香消失,翠绿的荷叶也已凋残,萧索的秋风夹满愁绪吹起在碧绿的水波之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它们跟随着美好的如金年华和人美丽的青春容颜一起憔悴,令人不堪细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细雨中入梦 ,梦中与在荒凉遥远的边塞的丈夫相会,可好梦醒来,周围细雨迷蒙,丈夫依旧远在天涯,多么令人伤感。 细雨中登上小楼,吹笙以思念亲人,可是由于时间长久,寒气袭人,虽还想吹,但笙已不能再吹了,心中无限惆 4、怅,只觉得周围一片寂静和凄凉。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泪珠中深含多少愁恨,却只能独自斜倚着栏杆。 诗歌赏析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1、王国维对此二句极为称赞,以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美人迟暮”出自何处。 什么意思。 出自 离骚 中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迟暮”原指楚王衰老,这儿指国势衰落。 “菡萏香销翠叶残”也是同样的意思。 、王国维为什么称赞这两句。 王国维称赞诗人用屈原的笔法,通过香草美人的描写表达了对国事的深广的忧虑。 分析: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 1)“菡萏”“残叶”“西风”等自然景物“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 2) “韶光”的 5、“憔悴”既指美好时节的景物的凋残,也是美好的人生年华的消逝,还指一度兴旺的国家的衰落。 因而,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和国势衰落的情景。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作用。 ( 1)这两句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寄托深远。 ( 2)“梦回鸡塞远”是虚景,写思妇在睡梦中见到遥远的边关而去找寻想念的人;“细雨”是醒来后的实景,细雨迷蒙正与梦境的迷离相结合 边关何其遥远。 ( 3)“玉笙吹彻”为实景,“寒”字写人的内心凄冷 ,为虚,渲染了抒情女主人公不堪迟暮的感伤心情。 分析: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 1)小楼吹笙并没有减少内心的怨恨,从“多少泪珠无限恨”可见。 ( 2)“无限恨”包含了伤秋之恨,思夫之恨,家国之恨。 ( 3)“倚阑干”不作情语,但蕴藉深沉,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有无限幽怨含泪倚柱的主人公形象;秋雨绵绵,梦境邈远,玉笙呜咽,含泪倚柱,构成了悲凉凄清的意境,使全词惆怅伤感的气氛愈加浓烈。 总结全词 这首词上片写秋景 ,下片怀远人。 作者在思妇的对景伤情、感叹青春易逝中,渗透了自己不堪迟暮的感伤心情。 而词句意境的众芳芜秽、美人迟暮,又象征着南唐的没落,寄托了作者的家国之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