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专题(15)《区域生态环境建设》AB卷(含答案)内容摘要:
3、干中介绍的沙丘群形成的条件说明理由,即风和河流带来泥沙导致沙源丰富,河床裸露、风力减小导致泥沙沉积。 如选择观点 B 沙丘群不会扩大,则要说明泥沙来源减少的原因,以及限制沙丘群扩大的因素。 答案(1)(M 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 ;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 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 A: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 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 4、风出风口后,在 M 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论点 B:M 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每名考生选择一种观点作答,所提供的论据应支持所选择的观点,否则不得分。 若两种观点都提供了论据,以所答的第一种观点评分。 )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2014课标,79)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 6、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解析第 2 题,通过计算,2009 年,生物量为 4,2010 年为 011 012 年为 013 年为 物量逐年提高,项正确。 项错误,通过读表可知,灌木植物数量没变,而草本植物数量增多,因此植株密度增大,项正确。 材料和图表无法体现植被分布情况,项错误。 故 A 项符合题意。 第3 题,抓住关键词, “此消彼长”。 通过计算,植株数量方面灌木没有变化、草本数量增多,A 项错误。 总生物量,灌木和草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B 项错误。 地上生物量方面,灌木和草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多,C 项错误。 地下生物量方面,灌 8、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 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下图示意 1976 年、1987 年和 2000 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6 分)(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8 分)(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8 分)解析第(1)题,直接看图,按照图例中的时间分阶段描述分布及变化即可。 第(2)题,分析图文材料可知,20 世纪 70 年代,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地进行采伐作业,导致森林减少,熊猫的栖息地缩小;而 108 国道的修建则把熊猫栖息地分割。 2000年前后,禁止采伐天然林,秦 9、岭隧道的建成通车,使得该地区的植被得到恢复,并且原有道路被废弃后熊猫的栖息地连成片,使其分布范围扩大。 第(3)题,从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两方面进行分析,工程措施可建设动物通道。 生物措施主要是减少生态的破坏和加强生态的恢复。 答案(1)20 世纪 70 年代(1976 年) ,栖息地连成一片;到 80 年代后期(1987 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2000 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 ,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全 11、析沼泽的形成主要与地形、气候等因素有关。 结合图文材料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较小;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河流自低纬向高纬流动,易发生凌汛,导致河水泛滥。 因而该地沼泽广布。 答案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 河水泛滥。 7(2013课标,37,24 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 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图 a、图 b 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 13、南地区季风性气候特点决定了该区降水期较短,旱季长,不适于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 答案(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 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 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B 卷地方卷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防治(2015。(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专题(15)《区域生态环境建设》AB卷(含答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