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高考)2017地理作业 3-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4、半球的洋流分布图。 从图中经纬度可知,组成的洋流环流位于东经 90附近的南印度洋。 6. C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图为南半球的洋流分布图,表示南半球西风漂流,属于寒流;洋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是西澳大利亚寒流;表示南赤道暖流;洋流由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 (2016武汉调研 )读“太平洋沿某一纬线表层水温变化简图” ,回答 78 题。 7. 据图推断,该纬线可能为()A. 60N 纬线 纬线C. 30S 纬线 纬线8. 结合图文材料及有关知识判断,下列关于图示的说法,正确的是()A. a 海域有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B. b 海域深受暖流影响,其海平面等温线向高纬凸出C. c 海域因受河 6、示的是同一纬线上的情况,因此水温差异不受纬度因素的影响。 (2016江苏常州期中 )下图示意某沿海地区甲洋流流经区域等温线 图回答 910 题。 9. 若甲洋流所处的纬度是 30,下列洋流中能与其构成完整洋流系统的是()本格拉寒流千岛寒流秘鲁寒流西风漂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阿拉斯加暖流巴西暖流北太平洋暖流A. 甲B. 甲C. 甲D. 甲10. 若甲洋流的性质属于暖流,则甲洋流的地理位置在()A. (10W,61N) B.(150W,4S)C. (157E,28S) D.(143E,32N)9. D【解析】根据洋流流经地区等温线的凸出方向就是洋流流向,再结合“甲洋流所处的纬度是 30”这一信息可 9、。 (要求:寒流用虚线箭头,暖流用实线箭头。 )(2)图中 40纬线附近大洋西部等温线较东部_(稀疏或密集),原因是_。 (3)请简析 P 处海域多海雾的原因。 【答案】(1)画图略。 (2)密集寒流与暖流交汇处,表层海水温度水平梯度大(3)P 处海域为寒、暖流交汇处,暖流洋面上暖湿空气流到冷的寒流洋面上,水汽冷却凝结成雾。 【解析】(1)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在大洋西部 40N 以北为向南流动的寒流,以南为向北流动的暖流。 (2)寒流与暖流交汇处,海水温度变化幅度大,因而等温线密集。 (3)P 处海域为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处,暖流洋面上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解密高考)2017地理作业 3-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Word版含解析
相关推荐
直至静止,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3 ,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由 得 6 m。 答案 :( 1) 6 N ( 2) 6 m 436所示,质量为 kg的物块以 5 m/s的初速度从斜面顶端下滑,斜面长 5 m,倾角为 37176。 ,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求: ( 1)物块在斜面上运动时的加速度。 ( 2)物块滑至斜面底端时的速度。 (取 10 ) 解析 :( 1)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
3、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D. 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3. A【解析】甲为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乙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途经大气,部分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所以甲大于乙的原因是大气对甲具有削弱作用。 4. C【解析】大气受热过程是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后,被地面吸收,然后地面增温,以红外线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
加速度计的构造原理示意图如图 4610 所示:沿导弹长度方向安装的固定光滑杆上套着一质量为 的滑块,滑块两侧 分别与劲度系数均为 的弹簧相连。 两弹簧的另一端各与固定壁相连,滑块原来静止,弹簧处于松弛状态,其长度为自然长度。 滑块上装有指针,可通过标尺测出滑块的位移,然后通过控制系统进行制导。 设某段时间内导弹沿水平方向运动,指针向左偏离 点的距离为 ,则这段时间内导弹的加速度( ) ,大小为
4、A. 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B. 南极地区的极夜时间长于北极地区C. 北半球的夏半年时间长于南半球D. 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9. 从图中可以看出赤道低气压带位置的变化()A. 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同步B. 滞后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C. 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相反D. 超前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7. A【解析】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8.
3、002010 年3. C【解析】读图中未成年人口比例折线,014 岁人口比例 1953 年至 1964 年呈上升趋势,A 错。 014 岁人口比例 2000 年至 2010 年呈下降趋势,B 错。 1964 年至 1982 年,014 岁人口比例迅速下降,老年人口比例变化不大,说明 1564 岁人口比例增加较快,C 正确。 65 岁以上人口比例 1990 年至 2000年增加最快,D 错。
m ) [来源 : 学科网 ] 与 的关系:。 :建立如图 421 所示的坐标系,进行描点,连线。 在 图象中如果这些点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说明。 三、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保持物体所受的 不变,测量不同 的物体在这个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 与 的关系。 :设计一个表格, 把不同物体在同一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填在表中。 参考表格: 序号 物理量 1[ 来源 :Zx x k .Com]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