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6年七下历史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学案(含答案)内容摘要:

2、迁都:1421 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实行削藩政策文化:八股取士靖难之役:明太祖死后,燕王朱棣打出“靖难”的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朱棣称帝,即明成祖三、新课导引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出身于农民,给地主放过牛羊,也做过和尚,他当了皇帝以后,有一天,他从前的一个穷朋友从乡下来找他,对他说:“我主万岁。 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 ” 朱元璋听他说得好听,心里很高兴。 回想起来,也隐约记得他的话里像是包含了一些从前的事情,所以,就立刻封他做了大官。 这个消息让另外一个穷朋友听到了。 他心想:“同是 3、那时候一块儿玩的人,他去了既然有官可做,我去当然也不会倒霉吧。 ”他也去了。 和朱元璋一见面,他就直通通地说:“我主万岁。 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 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 你只顾从地上满把地抓豆子吃,却不小心把红草叶子也送进嘴里。 叶子鲠在喉咙口,噎得你哭笑不得。 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把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子里去了”朱元璋嫌他太不顾全体面,等不得听完就连声大叫:“推出去斩了。 推出去斩了。 ”【思考讨论】 朱元璋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他是怎样建立明朝的。 明朝君权又是怎样加强的。 四、探究学习明朝君权的加强加强君权措施政 7、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范围的狭窄,也确有束缚思想的作用。 尤其是儒生们把考试做官作为自己学习的终极目的,只知道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更背离了考试的初衷,败坏了学风。 (二)隋唐在地方上设立六部。 元朝在地方上设立行中书省,简称为行省或省。 明朝在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 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了科举制度,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科举考试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查处理政事能力。 明朝时期,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 8、由发挥。 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 这种考试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 明朝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是强化君权的手段,是统治者加强封建专制治的需要。 明成祖是以藩王的身份起兵夺取帝位的,深知王权过大对于君权的威胁,即位后就决心继续推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 但由于他是扮演藩王利益保护者的角色,援引祖训、打着“ 清君侧” 的旗号起兵“ 靖难”的,所以在永乐元年(1403 年)除将实力最为雄厚的宁王朱权徙于南昌外,对其他藩王皆赏赞有加,示之以恩,并下令恢复了被建文帝贬削的几个藩王的地位。 等到自己的帝位比较巩固时,他立即以种种借口实行削藩。 这样,掌握兵权的大部分藩王或被废,或被削夺护卫,已无 9、力同君权抗衡。 五、四个选项都是加强君权的措施,A 项是明太祖的措施,B、D 项是清朝的措施,只有 C 项是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故选 C。 此题可用排除法,经过分析,的说法不正确,把含有的选项排除,答案为 D。 从图一到图二明显的变化是,丞相这一官职由有到无,废除丞相是明朝的措施。 所以答案为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在隋朝创立,唐代完善,到明朝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A、B 、 D 三项都是正确的,所以答案为 C。 最新海量高中、(1)问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考查点是对地方的管理,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即可。 (2)问考查史记 10、和资治通鉴记载的年代, 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这两部史书都记载了秦朝的历史,所以选 C 项。 【答案】 (1)秦朝:推行郡县制。 西汉: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答“ 颁布推恩令” 也可)。 元朝:创建行省制度。 明朝: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于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2)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到了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权力分给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所以答案为 A。 本题考查了加强明朝君权的措施之一,设立特务机构。 根据材料内容,判断监视宋濂的是锦衣卫,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锦衣卫。 皇帝。 (2)皇权空前加强( 或实行特务统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