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42山岳的形成word版教案内容摘要:
背 斜 向 斜 一般形态 岩层 向上拱起 岩层 向下弯曲 注意点 对于复杂的褶皱仅从形态上区分是不科学的。 如: 地面 或 岩层新老关系(主要依据) 岩层 中间老,两侧新。 岩层 中间新,两侧老。 常见地形 山 岭 谷 地 倒 置 地 形 (差别侵蚀) 成 因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物质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更 加坚实,不 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图 示 背 斜 成 谷 向 斜 成 山 【 说明】 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 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 — 喜马拉雅山系等。 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 转折过渡 】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 发生了弯曲变形 —— 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 (岩层会断裂错开 )用吹塑纸教具在黑板上演示:断层、阶梯状断层、地垒、地堑。 【 板书】 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 )。高一地理必修一42山岳的形成word版教案
相关推荐
位不同区域的同学) ( 5)总结一 下区域差异的分布特点。 (答:大致呈带状)这种特点如何形成的。 【学生讨论回答 】略。 【教师介绍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 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即规模有大有小。 【板书】一、空间尺度划分: 【教师介绍 】其中,我们熟知的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比全球 性地域分异的尺度小。
法 3. 计算下列各式中 S的值 , 能设计算法求解的是 ( ) ① S= 12+ 14+ 18+ … + 12100 ② S= 12+ 14+ 18+ … + 12100+ … ③ S= 12+ 14+ 18+ … + 12n (n≥ 1 且 n∈ N)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4. 关于一元二次方程 x2- 5x+ 6= 0 的求根问题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框来表示,判断框内写上条件,两个出口分别对应着条件成立和条件不成立时执行的不同指令 .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 下列算法中 , 含有条件分支结构的是 ( ) A. 求两个数的积 B. 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C.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D. 已知梯形两底和高求面积 2. 函数 的程序框图如图所示 , 则 ①②③ 的填空完全正确的是( ) A. ① y= 0; ② x= 0; ③ y= x+ 6 B.
剖面呈槽形。 这样一条成熟的河流最终形成。 【 过渡】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河流侵蚀作用下,沟谷最终发育成了一条河流,那么,在刚上课时我们留下的问题 A、 B、 C 的名称是什么。 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们是否为我们刚才讲的河流的侵蚀地貌呢。 (不是)那么它们是什么地貌呢。 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就是我们要 讲述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 河流的堆积地貌 【 介绍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
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板书】 概念、的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过渡】 我们既然知道了外力作用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表现形式,下面我们就逐一来学习。 【演示岩石标本】 老师手里拿的这块岩石叫花岗岩,这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岩石之一,人类经常用它作为建筑材料,要使用它铺路几十吨重的坦克都压不坏。 【 将风化的岩石轻轻碾碎 】同学们看,我把这块花岗岩很容易就碾碎了
洋洲 (千立方千米 /年) 径流量 蒸发量 降水量 1)丰歉指标: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通常以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主要指标。 2)一般规律: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 降水量小、水循环不活跃的地区,水资源缺乏 注意要求学生分析原因。 (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 ) 3)世界地区差 异: ① 从大洲多年平均径流量看:亚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 注意分析:南美和非洲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