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下地理 第7章《南方地区(第1课时)》复习学案内容摘要:
2、度_,属于湿润的_、_气候。 本区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夏季_,冬季_,可以简单概括_(两个字)。 (4)由于水热充足,这里的植被类型主要是_。 在湿热环境下发育了红色的土壤,因此南方地区被称为“_”。 2、 (1)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_,也种植_、_、_等,油料作 物是_。 (2)南方地区盛产热带、亚热带水果_、_、_等,此外农作物还有_、竹、_、橡胶等。 3、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赞美_ _地区。 这里水网稠密,自古水运发达,_是一条重要的水路。 读图 图 答:(1)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_、_和_。 (2)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以_为主,是我国重要的_产区,这里河网_,湖泊星罗,是我国重 3、要的_ _产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_”。 4、读图 答:(1)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_(河流)的下游 地区,濒临_和_海,可见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2)这里依托_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_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南北_的中枢,并通过_航线 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3)如果把长江比作“箭” ,把东部沿海地区比作“弓” ,那么_就位于箭头的位置。 这里北连_地区,南接_地区。 (4)得天独厚的_,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4)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_、经济发展水平_的地区,形 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_。 (5)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_,人口 2300 万( 4、2010 年) ,是我国_的城市,也是我国重要的_城市。 该城市不仅对_地区,而且对_流域乃至全国都有_作用。 特别是随着_的开发开放,他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这种作用进一步增强。 5、 长江三角洲地区旖旎的_ 和深厚的_,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1)长江三角洲地区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_和_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水乡风貌也别具特色,江苏的_、_,浙江的_、_等,因为保存着传统的水乡风貌和较为完整的古建筑,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3)长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_文化、_文化、_文化和_文化,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 (4)丰富的_,再加 6、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_你认为还有哪些。 请补充:_ _弊:_(2)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阅读 字资料和图 识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利:_;弊:_。 【达标测评】 (懂了,不等于会了)1、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区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索有“鱼米之 乡”美称B、是湖日,它是长江中游与下游的分界点 C、图中阴影区域是沪宁杭工业基地,它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D、城市、工业沿江分布,是武汉,地处长江、赣江、京广铁路交汇处【中考链接】 (走出教材,你才会有进步)(2015 江西)地理探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读图 10 和图 1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探究。 (1)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 区会“游人如织”。 (2)老师说“小博士”解释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沿河分布的原因不够完整,请你作进出解释。 (3)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些农民将水稻改种花卉,你是否赞成,为什么。 【本课质疑】 (记下你的疑惑)。(人教版)八下地理 第7章《南方地区(第1课时)》复习学案
相关推荐
借助学生不断丰富的间接 “ 生活经验 ” ,切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微小的生物》单元引导学生从耳熟能详的病毒、细菌和真菌开始,认识一些微生物,从微观处揭示生命世界的奥秘,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 将馒头发霉、食品变质等自然现象与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动结合起来,理解自然事物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 《物质的变化》单元在学生了解常见物体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多样变化进行观察、实验
2、)农业差异。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耕地特征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被称为“_土地”覆盖着黄土,被称为“_土地”主要农作物_、玉米、_、高粱、_、玉米、棉花、_、_(小米)3、资源和工业:(1)矿产资源: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有我国第一大油田_油田 和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 (2)工业基地: _和_ 两大工业基地4、冷湿的自然环境:(1)位置、范围:位于我国的 东北部
4、曲颈瓶中的空气不能与外界中的空气相通D、曲颈瓶口又细又长,空气中的微生物很难通过这样的瓶口进入肉汤中【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巴斯德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无阻地进入瓶中,空气中的微生物被阻而沉积于弯管底部,不能进入瓶中。 巴斯德将瓶中液体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被杀死,然后放冷静置,结果瓶中不发生微生物。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7下列叙述中
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改变,今天我们就来探究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二 、 探究活动 ,人们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 1)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认识。 ( 2)多媒体展示:人类信息的传递方式及其发展。 (结合信息传递的故事进行交流) 按时间顺序进行总结、评价并板书。 如:远古、古代、近代、现代、当代。 提问:这些方法的改变对我们现在
代替或延长伸了人的感觉器官 这样 的 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样的生 活化情境的任务下,学生自然会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参与其中,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步步解决前进中的困难,从中体会到 “ 学有所用 ” 的乐趣。 教学过程 分析 : 一、新课引入 什么是信息。 你知道吗。 (学生回答) 简单地说,信息就是指对人么有用的数据、消息。 (有用,即有价值。 信息具有价值)。 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学生参加了比赛,其它年级的同学也观看了我们的比赛。 这次活动之后,我发现同学们学习科学的兴趣空前高 涨,有的学生比了一次还想比第二次,观看比赛的其它年级的同学也找到我,想参加比赛。 一次小小的活动,不但带动了本年级的同学,还带动了其它年级的同学的学习科学兴趣。 可见科学活动力量之大。 能让学生保持科学探究的兴趣,就是一名科学老师最大的成功。 利用实验记录表、设计方案等,规范提升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