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八下 第7章第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2)》学案内容摘要:
2、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 ,回答问题:(1)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之地,城镇兴盛。 这里有著名的古都_,还有_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 (2)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_ _、经济发展水平_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_。 (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口 2300 万(2010年) ,是我国_的城市,也是我国重要的_城市。 (4)A 城市不仅对_地区,而且对_流域乃至全国都有_作用。 特别是随着_的开发开放,他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这种作用进一步增强。 探究 2:读图 江三角洲地区旖旎的_和深厚的_,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1)长江三角洲地区有许多著 3、名的旅游景点,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_和_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水乡风貌也别具特色,江苏的_、_,浙江的_、_等,因为保存着传统的水乡风貌和较为完整的古建筑,成为著 名的旅游胜地。 (3)长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_文化、_文化、_文化和_文化,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 (4)丰富的_,再加上便捷的_和较为完善的_,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之一。 探究 3:阅读教材 54,了解“同城效应” ,并且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达标测评】 (懂了,不等于会了)1、下列城市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是 ( )A、上海 B、南京 C、杭州 D、武汉2、我国最大 的城市群是 ( 5、间天堂 江苏周庄C、古典园林苏州园林 D、东方明珠南京7、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发达的原因是 ( )城市分布最密集 丰 富的旅游资源 便利的交通 较完善的服务设施 位于长江下游 A、 B、 C、 D、 【中考链接】 (走出教材,你才会有进步)( 2015 东营)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读图 19,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江海交汇之地,其中 A 是_海。 (2)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原因是_。 结合图中信息说说,为缓解这种局面,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增加能源供给。 (两条即可)(3)上海宝山是我国著名的钢铁工业基地,结合图示信息分析其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有哪些。 【本课质疑】 (记下你的疑惑)。(人教版)地理八下 第7章第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2)》学案
相关推荐
60周岁)、衰老期( 60周岁以后)。 ,表述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并参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思考并采取多种形式方法去描述自己身体外部、内部发生的变化(身高、体重、肺活量等)。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对自己身体变化的认识,巩固学生对 人的一生发生的变化认识。 教师出示资料讲解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锻炼、饮食、睡眠、心理等方面,结合自身交流讨论
一般来说,人的一生要经历发育期(从出生到 20岁)、成熟期( 20道 40岁)、渐衰期( 40 到 60岁)和衰老期( 60 岁以后)等 4个发展阶段。 从出生到 死亡是人一生必然经历的过程。 (展示以上 4个时期的图片)人的身体特征发育比较缓慢,相邻的两个阶段身体特征没有明显的界限。 人的各个发展阶段时间比较长短因人而异。 三 .探究青春期身体变化特征 1同学们已经查阅了自己的体检表
2、河,注入_海。 3、北京地处_带_(干湿区),为_ _气候。 【合作探究】 (重点难点都在这里)探究 1:阅读教材 32及图 6、42,归纳总结北京的自然环境及地理位置。 (1)从经纬度位置看,北京大致位于_N,_E;从海陆位置看,位于_平原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东南距离较近的海域是_。 从半球位置看,北京位于_和_;从相对位置看,北京与_市相邻,一起被_省环抱。
繁殖: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生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生命的基本需 求和遗传现象: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遗传现象:知道生命的很多特性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学情分析: 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对于生命,特别是人的产生有着许多的问题和想象。 也是人类自诞生以来的最主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习方法。 (板书:搜集 分析 运用) 4. 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研讨,你有什么想说的。 5. 总结过渡: 同学们,老师很高兴,你们在研究 “我从哪里来 ”这个课题时,运用了这么多科学 的学习方法,懂得了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因此我们要珍爱自己、欣赏自己。 不过在我们成长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的父母,尤其是妈妈。 她在孕育我们时的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今天,就让我们来做一个体验游戏
绍 用 眼睛 看 到 的霉的样子、颜色 学 生 思 考并回答 学 生 分 组进 行 实 验探究 认识霉,调动学生已有的对霉的认识 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导入,激发探究欲 利用放大镜、显微镜进一步观察认识霉 三、 组织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霉的产生条件 将双手洗净。 这是本课的重点。 结合 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霉的颜色和形态以及学生事先收集的有关霉菌的资料。 知道霉是微生物,通常叫霉菌,它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