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五上地表的变化教案内容摘要:
不断变化着。 以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 把学生迅速带入问题的情景,这两个例子比较生动、鲜明,对学生来说又比较新奇,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表变化的感性认识,还可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然 后引导学生阅读生物进化的地质年代表,认识化石在地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也可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对地表变化有更多的了解。 如北宋时期,沈 括( 10311095)在他的《梦溪笔谈》中阐述了有关地球演变的精辟见解,他考察雁荡山时,注意到地质作用的存在,认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惟巨石岿然挺立耳。 ”指出河流对地表的巨大改造作用。 他还根据太行山麓岩石中所含的螺蚌化石,判断这里曾经是大海之滨,后来才发生了沧。青岛版科学五上地表的变化教案
相关推荐
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对于只有几十年生命历程的人类来讲,是不可能观察到全部过程的。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地表变化的奥秘。 二.活动 推测曾经发生的变化 1.回顾以前所学知识:我们生活的球体 —— 地球,陆地表面形态各样,植被各异。 2.出示化石标本,向学生介绍化石。 3.阅读教材第 34 页的内容,了解喜马 拉雅山及人类科考中的发现。 4.提出问题:鱼龙化石出现在喜马拉雅山,这是怎么回事
的方法各不相同,但是发声时的现象都是振动,并且声音停止振动也跟着停止了。 当这组实验做完时,适时总结做完这组实验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在此处学生基本就能总结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因为这组实验材料可以明显的看出发声时的振动现象,通过对规律共性的自我归纳总结得出物体振动产生产生声音。 我在此进一步 问,为什么敲击、摩擦等不是声音产生的原因。
6、编号应使总序号和为最小。 即答案:(1)主链未选对编号不正确2甲基丁烷(2)2,2,4,6四甲基5乙基庚烷14(1)按系统命名法命名。 有机物 2H(的名称是_。 在有机物分子中若某一个碳原子连接 4 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则这种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 C 7性碳原子”的有_种,写出其中一种的名称_。 (2)写出下列各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2,3 二甲基4乙基己烷_
“提出问题 猜想 实验证明 得出结论 应用 ”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我安排的教学过程有四部分: 七、说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探究暗盒 1.我出示三个盒子,分别装有沙子、玻璃球、泡沫,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让学生尝试分辨里面有什么。 这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推测科学家研究地球内部的方法环节,不那么突然,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学生交流:我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
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动,正是这样缓慢地运动造成了火山和地震。 而且我们从这些现象里还可以知道地球内部的温度是很高的,连岩石都成了液体形态的岩浆了。 ) 人类是怎样了解地球的内部 师:地球表面的东西,我们能够看得见,可是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不能把地球切开,又如何了解地球 内部,获得资料的呢。 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知道的方法。 师:阅读课本资料卡,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地球内部的。
3、烷只有一种结构解析: 是一种物质,结构一样,所以说 案:列关于结构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表示组成分子中的各原子在空间的位置B以共价键相连的两原子间总以一条短线相连C结构式和球棍模型在表示分子结构上作用相同D用一条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的图式反映共价分子中各原子的连接顺序解析:结构式表示不了组成分子中各原子在空间的位置,球棍模型可以。 答案:列说法正确的是()A碳骨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