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五上地球内部有什么表格式教案内容摘要:
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动,正是这样缓慢地运动造成了火山和地震。 而且我们从这些现象里还可以知道地球内部的温度是很高的,连岩石都成了液体形态的岩浆了。 ) 人类是怎样了解地球的内部 师:地球表面的东西,我们能够看得见,可是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不能把地球切开,又如何了解地球 内部,获得资料的呢。 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知道的方法。 师:阅读课本资料卡,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地球内部的。 生阅读课本资料后发表。 活动二: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师:科学家通过这么多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特点,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好多关于地球内部特点的资料,想不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想)首先在小组内把你们搜集的材料整理一下,过一会在班上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内整理资料,汇报交流。 师生总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壳三部分。 (板书)地壳的厚度各处不同,从 5 千米到 70 千米不等 ,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 地壳由岩石组成,地幔由硅、铁、镁等成分组成,厚约 2900 千米,温度约为 10。青岛版科学五上地球内部有什么表格式教案
相关推荐
“提出问题 猜想 实验证明 得出结论 应用 ”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我安排的教学过程有四部分: 七、说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探究暗盒 1.我出示三个盒子,分别装有沙子、玻璃球、泡沫,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让学生尝试分辨里面有什么。 这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推测科学家研究地球内部的方法环节,不那么突然,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学生交流:我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
不断变化着。 以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 把学生迅速带入问题的情景,这两个例子比较生动、鲜明,对学生来说又比较新奇,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表变化的感性认识,还可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然 后引导学生阅读生物进化的地质年代表,认识化石在地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也可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对地表变化有更多的了解。 如北宋时期,沈 括(
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对于只有几十年生命历程的人类来讲,是不可能观察到全部过程的。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地表变化的奥秘。 二.活动 推测曾经发生的变化 1.回顾以前所学知识:我们生活的球体 —— 地球,陆地表面形态各样,植被各异。 2.出示化石标本,向学生介绍化石。 3.阅读教材第 34 页的内容,了解喜马 拉雅山及人类科考中的发现。 4.提出问题:鱼龙化石出现在喜马拉雅山,这是怎么回事
3、烷只有一种结构解析: 是一种物质,结构一样,所以说 案:列关于结构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表示组成分子中的各原子在空间的位置B以共价键相连的两原子间总以一条短线相连C结构式和球棍模型在表示分子结构上作用相同D用一条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的图式反映共价分子中各原子的连接顺序解析:结构式表示不了组成分子中各原子在空间的位置,球棍模型可以。 答案:列说法正确的是()A碳骨架为
2、是否漏水,活塞是否畅通,由于萃取时,还要将分液漏斗倒转振荡,所以还应检验塞好塞子的分液漏斗口部是否漏水,C 项正确;放出下层液体时,将分液漏斗上面的塞子拿掉使分液漏斗内外气压相等,便于液体顺利流出,D 项正确。 答案:乙酸乙酯和乙酸钠溶液;乙醇和丁醇;溴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 分离上述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A分液、萃取、蒸馏 B萃取、蒸馏、分液C分液、蒸馏、萃取 D蒸馏、萃取、分液解析
3、构型为正四面体,同系物要求系列差为 案:子组成为 有机物分子中, m 最大值为()A14 B16C18 D20解析:6 个碳原子最多连有 14 个氢原子,O 原子不增加氢原子,N 原子可以看作取代了 H 原子,增加 1 个氮原子同时增加 1 个氢原子,氯原子可看作取代了氢原子,最多有143116 个氢原子。 答案:共价化合物含 C、H、N 三种元素,分子内有 4 个 N 原子,且 4 个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