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诗两首》学案(含答案)内容摘要:

2、,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 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 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 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 挚,风格 4、的思路抒写的?合作探究,明确诗中的意象: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1)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同学们用“这是一只 的鸟”句式说话。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精讲点拨:(学习朗读技巧)(1)、第一遍朗读,教朗读节奏、重音。 (2)、第二遍朗读,教连读,即朗读时句断而气流不断,读得流畅起伏。 (3)、第三遍朗读,确定诗句的感情基调,做到以情带声。 (4)、第四遍朗读,读出情感的层次。 第一层,诗的一、二句,男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女合读;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高音,男领一遍,全班齐读一 6、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 、诗中主要词语(“你”“看”“风景”“装饰”等)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 这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深思。 (2)、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拓展提升,仿写诗歌: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 样写。 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 8、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在本诗中,“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身)。 3、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机时刻仍奋发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小结:“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那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的表白。 4、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上述一系列 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 10、 余光中简介: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 湖南衡阳人。 现居台湾。 抗战时期余光中先生于四川就学,其后就读于南京大学及厦门大学。 二十二岁迁台,1952 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 年在美国爱荷华(学获 后,在美国大学任教四年,并于 1974 年至 1985 年任香 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返台后,余光中先生先后在台湾各大学外文系任教,曾在高雄中山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研究所所长,现任该校光华讲座教授。 余光中先生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享誉海内外文学界,在诗歌、散文、评 论、翻译方面成就卓著,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50 种,在海内 11、外文坛影响巨大。 近十年来,余光中先生在祖国大陆各地出版的著作有 20余种。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 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