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鱼我所欲也》学案(含答案)内容摘要:
2、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 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自主学习】1、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积累文中生字,听清句读。 一箪食 一豆羹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不为(得也 为( 室之美为(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注意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积累主要词语。 如使 由是 是故 蹴 与 加 穷乏 得我 本心 已 苟得 兼 甚 患 为:今为(为了, 介词)宫室之美而为 (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向为身死而不受(宁愿) 5、为之; ,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6、 背诵全文7、重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2)“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 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3)“故患有所不避也”。 “患”指什么。 (4)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 ”句中“是心”、“本心”指什么?(5)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 在意义上呢。 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7)孟子有一段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富贵 7、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耳。 9解 释 下 列 句 中 的 加 点 词 语二者不可得兼() 故患有所不辟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10翻译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 9、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 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 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犹百兽之畏虎也。 ” 1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群臣莫对( ) 虎求百兽而食之( )子无敢食我也( ) 天帝使我长百兽( )兽见之走( ) 虎以为然( )15、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 相同的一项是( )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谨食之, 方七百里,高万仞。 16、由文中 的寓言故事,后人概括出一个什么成语 ?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17、江一对荆宣王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11、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 20 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 21 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受到我们的重视。 19 鱼我所欲也【合作探究】7、(1)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 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明确:这里的“所欲”应指 12、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3)明确: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4)明确: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5)明确: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 “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6)明确:“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关系性命,因而是比万钟还要贵重的。 然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接受,它强调的是要讲“义”,宁死也不能忍受羞辱。 而“万钟”就接受了的人是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 (7)明确:“富贵不能淫” 14、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8、(1)明确: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避”的思想。 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 ;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 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 义”。 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从正面举例论证,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 “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 丐也不接受。 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也不失义。 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 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是亦不可以已乎”,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更增加了批判的。(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鱼我所欲也》学案(含答案)
相关推荐
2、邹 忌 讽 谏 的 思 路 和 技 巧。 三 、 学 习 难 点体 会 邹 忌 进 谏 的 技 巧。 四 、 知 识 链 接1、 关 于 战 国 策 战 国 策 是 中 国 古 代 的 一 部 国 别 体 史 学 名 著。 全 书 按 东 周 、 西 周 、 秦 国 、 齐 国 、楚 国 、 赵 国 、 魏 国 、 韩 国 、 燕 国 、 宋 国 、 卫 国 、 中 山 国 依 次 分 国
2、国百家争鸣的时代。 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 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 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 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 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 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
相加,试一试。 加法交换律: (5+3)+7 和 5+(3+7)的运算结果相等吗。 加法结合律在有理数范围内也适用吗。 任意取三个有理数 a、 b、 c,如 a= 2, b= 5, c= 8,分别计算( a+b) +c 与 a+(b+c),比较它们的运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再取三个数试一试。 加法结合律: 学习任务二:(挑战自我) (一)按教材 46 页例题二计算: (1) ( 64)
(2) 30 , - 60 , 45, - 15 ( 3) , , , (记为原点 0)向东走 3m,他在数轴上 +3 位置记为点 A,他又东走了 5m,记为点 B,点 B 表示什么数。 接着他又向西走了 10m 到点 C,点 C 表示什么数。 请你在数轴上标出点 A、点 B 的位置,这时如果小明要回家,则小明应如何走。 【拓展提高】 ,仔细阅读题干后画出合适的数轴: ( 1)如果数轴上的点
2、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中的诗,当时都 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
2、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长勺之战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三国时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东晋的淝水之战, 最早的则是春秋时期的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