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学案内容摘要:
2、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中的诗,当时都 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 篇。 “雅 ”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包括小雅和大雅,共 105 篇,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 40 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 4、、健康的。 采用了 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文字虽然简单,但却令人浮想联翩,令人百读不厌。 五、自主学习1学生听录音或者范读,正音:睢鸠( ):。 窈窕( ): 逑( ):。 荇莱( ): 寤寐( ): 笔( ): 蒹葭( ): 伊( )人: 溯洄( ): 唏( )湄( )跻( )坻( ) 浚( )2学生根据下面的诵读指导自由朗读课文。 关雎第一章宜以舒缓平正之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篇。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声调宜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 5、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蒹葭第一章前两句,表现了在深秋清晨,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的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读时宜体现出来。 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 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读时宜深情而焦虑。 3教师范读,创设氛围,学生初步感悟理解课文。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相互交流,准确理解两诗的大意。 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教师再一次范读,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握两首诗的诗意,相互交流自己对两首诗 7、好逑( )( ) 寤寐( )( )溯洄( )( )坻( ) 荇菜( )2、填空题。 (1)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 、 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作解释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 )。 B。 “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 )。 C“琴瑟友之”的“友 ”是( )的意思。 D“钟鼓乐之” 的“乐”是( )的意思。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 “兴”的手法。 B蒹葭 9、出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5)、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八、主题阅读(一)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草来栽培。 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 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 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 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 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 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直直地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 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 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 11、山水畔的趣资 ; 一栽培了,便成 了玩赏的盆景。 ”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 “样子似乎是, 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 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 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学案
相关推荐
(2) 30 , - 60 , 45, - 15 ( 3) , , , (记为原点 0)向东走 3m,他在数轴上 +3 位置记为点 A,他又东走了 5m,记为点 B,点 B 表示什么数。 接着他又向西走了 10m 到点 C,点 C 表示什么数。 请你在数轴上标出点 A、点 B 的位置,这时如果小明要回家,则小明应如何走。 【拓展提高】 ,仔细阅读题干后画出合适的数轴: ( 1)如果数轴上的点
2、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 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自主学习】1、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积累文中生字,听清句读。 一箪食 一豆羹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不为(得也 为( 室之美为(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2、邹 忌 讽 谏 的 思 路 和 技 巧。 三 、 学 习 难 点体 会 邹 忌 进 谏 的 技 巧。 四 、 知 识 链 接1、 关 于 战 国 策 战 国 策 是 中 国 古 代 的 一 部 国 别 体 史 学 名 著。 全 书 按 东 周 、 西 周 、 秦 国 、 齐 国 、楚 国 、 赵 国 、 魏 国 、 韩 国 、 燕 国 、 宋 国 、 卫 国 、 中 山 国 依 次 分 国
2、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长勺之战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三国时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东晋的淝水之战, 最早的则是春秋时期的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
小组进行汇报。 生:旅馆、幼儿园、别墅 …… 师:你们搭的真棒,真是一群小建筑师。 你们在搭的过程中都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 生:圆柱、长方体、正方体 …… 师:你们在搭积木的时候,是不是发现有些积木特别爱滚动。 拿起来看一看是什么。 生:球、圆柱。 师:从积木中找出形状不规则的积木,教师一边示范一边指点学生找。 我们一块研究剩下的积木。 据你搭建积木过程中的观察分分类。 (二)分 一分。
么代表。 (点是没有大小的) 活动 2:在点之间连上线,构成星座。 (线是没有粗细的) 问:我们生活的空间仅仅有点和线就可以完全描述了呢。 活动 3:展示 实物,让学生抽象出几何体(长方体、圆柱),给出体的概念 问:①你们知道这些体是由什么 围成的吗。 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②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 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③线与线相交处又形成了什么。 结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