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对点练习(含答案)内容摘要:
2、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学(1)政治思想:“_”为核心;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_”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2)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_”。 2孟子(1)把孔子的“仁”的思想发展为“_” ,进一步提出了“_”的民本思想。 (2)在伦理观上,主张“_” ,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1)主张施政用“_”和“_” , “_”。 (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_的观点。 (3)主张“_”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4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改造的影响: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_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5、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A “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 “民贵君轻,社稷次之”C “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7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 “a it as 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舟和水,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 这位学生正确的回答是()Ar Be D家和法家8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持此观点的是()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6、”由此可以得知韩非子的政治观点是()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以法治国,利用权术来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威慑臣民实行君主专制制度A B C D10学完“百家争鸣”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任课老师“对号入座” ,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甲: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乙: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丙: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丁: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起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A甲 B乙 C丙 D丁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1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0、会环境中,各学派站在不同的立场之上,纷纷著书讲学,宣扬自己的观点。 故四种说法都正确。 2C由图中内容可判断与“百家争鸣”有关,A 项是其地位;B 项是百家学派的关系;C 项表述错误,主要有十个学派;D 项是其原因。 3D“百家争鸣”发生在思想文化领域,排除 A。 诸子百家中思想各异、流派纷呈,排除 B。 C 项过于笼统,不能体现流派纷呈、 “百家争鸣”的特点,故可排除。 4B注意提取牌匾中的“仁” ,这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相一致,因而 B 项正确。 A、C、D 三项中的学派没有涉及“仁”的思想。 5A解题时一定要抓住图片的主题。 6B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诸子百家流派或人物思想观点的识记能力。 A 项是墨家的观 12、本思想、“诚信” 、 “和而不同”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法家思想中的“以法治国” ;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 ;墨家思想中的“尚贤”等)解析对于回答第(1)问,可以任选一家学说的观点,关键是要正确的介绍其思想观点,并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出正确的评价;解答第(2)问时,一定要结合现实展开,结合事例说明。 12(1)目的:宣传自己的思想,实现自己的政治追求。 结果:未被统治阶级认可。 原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 但在战乱兼并的状况下,统治者热衷于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因而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2)“有教无类”的思想。 作用:打 13、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受教育者的范围扩大,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3)宣传、弘扬孔子思想中的优秀精华部分,让更多的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 举例:儒家提倡尊老、敬贤、尊师等,我们今天应大力提倡。 孔子提倡的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对今天我们的学习也颇有益处。 (答出一例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回答第(1)问时注意理解孔子“仁”的思想为何在当时得不到认可;第(2)问要注意辩证地认识孔子的思想主张并将其优秀成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教材习题解答【学思之窗】思考: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要点(1)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对点练习(含答案)
相关推荐
分别计算各自的建筑高度。 否则,应按其中建筑高度最大者确定该建筑的建筑高度;这些坡地建筑只要在平面布局上能保证灭火救援需要,可在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的确困难时,采用设置环行消防车道。 但根据灭火救援实际,建筑物的进深最好控制在50m以内。 对于住宅建筑,、储藏室、敞开空间,可不计入建筑高度。 5建筑层数检查(P31)建筑层数应按建筑的自然层数计算,下列空间可不计入建筑层数:;、储藏室
2、动提供情境,并加以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应针对学生思想认识中的误区和盲点进行点拨指导。 四、课前预习:1、如何学会最佳的选择。 2、 、学会自己选择的意义。 3、什么是创新精神。 4、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5、终身学习对中学生的要求。 五、学习过程三、未来道路我选择1、生活的岔路口【活动一】你会面临这样一些选择。 如:A
2、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 4、我们国家的性质是。 5、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6、我国现行宪法是 年宪法,它由 四章构成。 7、怎样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8、为什么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9、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五、学习过程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活动一】从法律家族聚会中,你能看出宪法与普通法律的不同吗。 答:A
2、积极的心态和行为面对考试。 二、教学重点难点:考前紧张与考试焦虑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以学生的探究活动和老师的点拨指导为主。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应对学生的活动提供情境,并加以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应针对学生思想认识中的误区和盲点进行点拨指导。 四、课前预习: 1、什么是理想
2、化的精髓。 2、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为什么。 3、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4、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5、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6、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学习过程1、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活动一】你认为“中国的脊梁”是什么。 用人物或事例说明对“中国的脊梁”的理解答
2、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认识到:促进和谐人人有责、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们青少年承担的历史使命的角度,体会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的重要性。 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价值目标;结合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用等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增进对社会主义的情感;共享和构建和谐社会;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重难点:;三、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