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对点练习(含答案)内容摘要:
3、传维新思想。 b他撰写的_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c以_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 d特点: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_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e意义:康有为的观点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这一思想被称为是“_”“火山大喷火”。 梁启超发表_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_、变法图存的思想。 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 ,主张国家属于_,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3)实践:1898 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_。 4影响(1)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_,主张兴民权,提倡_,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2)是中国近代一次_潮流 5、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5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 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 零零碎碎的。 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 ”符合材料描述思想特点的是下列哪位历史人物()A林则徐 B曾国藩 C洪仁玕 D康有为619 世纪中期后,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以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 下列关于其社会影响的表述中准确的是()A迈出了中国近代历程的第一步B促成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C西方政治思想开始传入D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知识点三维新变法思想7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 7、C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D用儒学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10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 129 种之多,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只有 12 种;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 16 种,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 958 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C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D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11读图题:注:海国图志的主旨是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些已是开风气之先的改革思想, 8、而如何造西洋炮、造西洋船,这样的近代军事科技资料,但凡能收集到手,无不汇聚书中。 雨是新思想之雨,太监撑着的两把大伞代表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图示反映了新思想之“雨”无法冲破两把“大伞” ,而皇帝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请回答:新思想之“雨”始终无法冲破两把“大伞”的原因是什么。 12阅读文字材料:材料一海国图志这样记述“六十卷,何所据。 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 ,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材料二曾国藩说:“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材料三“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 ”“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 10、夷长技以自强.(1)师夷长技(2)近代化三、.(1)郑观应(2)民族工商业自然科学知识君主立宪制度3.(2)子改制考d君主专制e思想界之一大飓风变法通议设议院人民(3)戊戌变法4(1)封建专制新学(2)思想解放对点训练1B本题考查鸦片战争之后萌发的新思潮的含义,结合魏源在海国图志序言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可以判断正确答案为 B 项。 2A结合所学知识可推断出题干中“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指林则徐。 之所以称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因为他编译外国书籍,重新认识世界。 3C魏源在其海国图志的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4C“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12、干信息类似但不是最早的,排除 C 项。 民主革命派主张采用暴力手段实现革命目标,与题干信息不符。 8B解题关键是弄清“进一步发展”的含义,即两者的不同之处。 通过比较可知,是两者共同的内容,不符合史实,都应排除,符合题意的为。 9B材料中的“移花接木” “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等体现了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实则宣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目的。 A、C、D 三项表述均不符合史实。 10D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为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且他们认为德国、日本的君主立宪制是很不错的制度。 综合运用11由注释可知“雨”和“伞”的含义。 “雨”无法冲破“伞”的原因可从自给自足的封 13、建经济、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林则徐和魏源等的阶级属性(地主阶级的代表,最终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和提出的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对西方认识不足,有一定的局限性)等角度考虑。 12(1)人物:林则徐。 贡献:虎门销烟。 (2)材料一:“师夷长技以制夷” ;材料二: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材料三:实行君主立宪制;材料四:变法图存。 (3)弱点:没有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进步:由单纯学习外国先进的制造技艺,发展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4)含义:实行君主立宪制。 相同:君民共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想、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和维新思想的掌握。 在解题时要注意结合不同派别人物的思想 14、内容进行解答。 解第(1)问时要注意从译四洲志这一信息得出“林尚书”为林则徐,对其贡献要举例说明;解第(2)问时要注意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解答,注意用词的简练和准确;解第(3)问时要注意从材料三中的“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这一句话中总结洋务派的弱点,通过比较得出进步;解第(4)问时要注意对梁启超所说官制的准确定位,维新派所主张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 ,这与材料三中所提的君民共主思想一致。 教材习题解答【学思之窗】思考: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 ”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 答案要点这种意见不够全面。 一方面洋务派继承了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都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挽救清政府的统治。 但另一方面,洋务派发展了林则徐、魏源的思想,表现在: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对点练习(含答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