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下历史 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2)内容摘要:

3、正如时人所说的“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隋朝就这样昙花一现。 取而代之的则是威震四海,人心所向的李渊父子。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了解唐朝建立的过献食隋炀帝特别喜欢外出巡游,为了满足船队大批人员的享受,隋炀帝命令两岸的百姓,给他们准备吃的喝的,叫做“献食”。 那些州县官员,就逼着百姓办酒席送去,有的州县,送的酒席多到上百桌。 别说隋炀帝吃不了那么多,就连他带的宫纪太监、王公大臣一起吃,也吃不完。 留下的许多剩菜,就在岸边掘个坑埋掉。 可是那些被迫献食的百姓,却弄得倾家荡产了。 高丽之战为了炫耀武功,公元年,他发动对高丽的战争。 他下令全国军队 8、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丞相,人称“房谋杜断”。 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分层次理解、记忆治国措施。 教师总结:唐太宗作为国君不但从自身做起,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还想方设法通过减轻农民的徭役赋税、减少官吏的数量等措施减轻农民负担;此外他还虚怀若谷、虚心纳谏、广开言路,使得贞观年间人才济济。 特别是唐太宗虚心纳谏,成为贞观年间的一大特色。 提出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课内外知识来讲讲有关唐太宗虚心纳谏的精彩故事。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生 1:讲魏征的故事。 生 2:讲房谋杜断的故事。 生 3:讲长孙太后的故事。 生 4:教师过 10、果:生 1:景一描绘了贞观初年茫茫千里,既无人烟也无家畜的荒凉萧条的社会景象。 生 2:景二描绘了唐朝在唐太宗治理下,出现了经济富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 提出问题 假如时光倒流,你回到了景一或景二的时期,谈谈你可能会有什么切身感受。 生 1:如果回到景一,我会感到害怕,因为当时社会混乱。 生 2:景一让我感到饥饿,因为千里无人烟。 生 3:如果在景二,我会感到很安全。 生 4:如果回到景二,我会感到幸福,因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造成这两种不同社会景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生 1:景一是由于隋朝末年的残暴统治和多年的战争造成。 生 2:景二是由于唐太宗在开明的思 11、想下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治国良策造成的。 (三)畅谈盛世之感提出问题 俗话说“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通过以上“因果关系”的探究,我们应吸取怎样的历史经验教训呢。 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生 1:要爱护百姓,人民才能拥戴你。 生 2:要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 生 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历史材料,对比两则材料的不同,引导学生在史料中认识问题、理解问题,从而感悟历史的真谛。 教师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都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所以在他的治理下,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的局面。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提出问题但人无完人,唐太宗统治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