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八上第1课格律诗八首(1)内容摘要:
5.感悟欣赏。 ( 1)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 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心情,感慨世事沧桑,但表现出了不甘沉沦、奋发昂扬的乐观精神,对未来充满信心,勇于重新投入新生活的志向和热情。 ( 2)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 或者 “ 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 明原 因 ”。 ( 3)这首诗中的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 在沉没的船的旁边有很多船竞相驶过,在枯萎有病的树的前头是万木生机盎然的春天。 诗人以 “ 沉舟 ”“ 病树 ” 比喻自己遭到贬谪,虽怅惘但不悲观,看到 “ 千帆过 ”“ 万木春 ” ,从自然现象中,感悟到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对未来充满信心,表现不计个人得失、开阔豪迈的胸怀。 感情基调由沉郁陡转为激昂,蕴含了乐观向上豁达坦然的生活态度,富于哲理。 ( 4)诗人在诗歌中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诗人从回顾写起,首联以凄凉的心情回顾被贬的悲苦生活,写往昔之苦 ,沉郁愤慨。 颔联由昔而今,诗人以伤感的情绪写二十三年后的悲痛。 颈联一改前面伤感消沉的情调,直接抒发自己遭遇坎坷后不甘沉沦、旷朗达观的心情,变为昂扬奋发的气概。 尾联总结全诗,点明酬答的题意。 诗人要以奋发向上的乐观态度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积极进取。 ( 5)这首诗多次运用了典故,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说一说运用典故的效果。 诗人借用典故,抒发岁月流逝、人事变迁、恍如隔世的感叹。 诗人感慨今昔,由往昔凄凉之苦写到今日怀念旧友与岁月流逝的悲痛,倍感惆怅、伤痛。 6.小结。 诗人写了二十三年来痛苦的人生经历,横遭贬谪不消 极,怀旧悲痛不悲观,面对今后漫长的人生之路,放眼未来,振奋精神,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揭示了时代在前进、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深刻哲理,意境开阔,思想深邃,成为千古名句,被后世传诵。 叙事融情,含蓄深沉,直接抒情昂扬奔放,诗人为自我塑造了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形象。 三、学习《赤壁》。 默无声息的赤壁里,渐渐幻化出了赤壁之战的历史画卷。 风流人物叱咤风云的神采,战争进程的悬念起伏,激战场面的刀光剑影,船旌猛火,逃者的惊惶,伏击的神妙 „„ 纷至沓来。 让我们走进杜牧的《赤壁》,走进历史。 —— 体会诗的韵律美。 ( 1)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 2)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 3)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杜牧,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陕西西安)人。 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 杜樊川 ”。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 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有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 “ 小李杜 ”。 其诗 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 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杜牧游览赤壁,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 “ 赤壁 ” 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从而确立三国鼎立局面的 “ 赤壁之战 ”。 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咏史诗。 4.整体感知。 前二句借历史遗物写历史,后二句借历史人物隐晦地慨叹自己生不逢时。 5.合作探究。 人们对于赤壁之 1战,都是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孙吴联军的胜利理所当然,认为身为孙吴军统帅的周瑜,是这次战役的头号风云人物。 杜牧却把周瑜的取胜归结为东风与便,并设想了没有这个关键因素的严重后 果。 为什么对于轰轰烈烈的赤壁之战,作者抓住的就这一点呢。 他要借此诉说什么呢。 杜牧有兴邦济世 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 但生于江河日下的晚唐,又处于牛李党争夹缝,两派对他都不重用,杜牧一生抑郁不得志。 诗人眼看一生的大好时光已悄然而逝,步入中年的他仍一事无成,英雄仍无用武之地,其抑郁不平可想而知。 因此,《赤壁》实为真真切切的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 在赤壁之战的众多风流人物中,独独拈出周瑜。 世人称道的周瑜,在他眼里,不过是 借外。长春版语文八上第1课格律诗八首(1)
相关推荐
3、最早居住在我国哪个地方。 什么时候开始兴起。 当时杰出的首领是谁。 请同学们看课本内容回答这些问题。 教师归纳:女真溯源:黑水靺鞨女真满洲(隋唐北宋明清)根据课本提供的内容以及同学们积累的知识,大家归纳说说:努尔哈赤为满洲的兴起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努尔哈赤的主要功绩)努尔哈赤的主要功绩: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反抗明朝压迫、迁都沈阳。 思考
2、、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宋元时期是中华古文明的最灿烂的发展阶段,其文化的辉煌成就不仅表现在科技方面,同样显示在史学、文学、艺术方面。 在我国古代史学著作中,有堪称“史学双壁”的两部史书大放光彩,其作者并称为 “两司马”猜猜看是哪两部史书?两位作者是谁 ? 资治通鉴的名称为当时皇帝宋神宗所赐 ,他认为这部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猜猜看,这一书名的含义是什么?
打的老书生的形象。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 他遭遇的悲惨。 惰而又死爱面子的性格。 “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 又脏又破,长期不补不洗,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 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 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 X,K]
二者又可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大家默读这一章) 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 “ 君子 ” 这个词, “ 君子 ” 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而在《老子 》中则经常提及 “ 圣人 ”
2、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通过设疑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明清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闭关锁国”政策后果的分析讨论,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今天改革开放政策、珍惜改革开放成果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闭关锁国”政策难点
( 3)一群狗:面对生存危机,狗作为人的朋友和伙伴,已慢慢褪去了它的忠诚,取而代之的是 “ 眼巴巴看着人进餐 ” , “ 它们变 得很凶了 ”。 甚至是自相残杀,吞吃同类,乃至“ 打破了主人铁的禁令,蜂拥而上去抢吃 干粮 ”。 ( 4)启示:在小说描写的雪原中,人和狗都是绝境中求生,狗是出于本能的残酷,人是为了求得更好的生活不得不变得残酷。 越是在困境、绝境中,越能显示出人性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