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七上第2课词三首(2)内容摘要:
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 写出五十阕词。 把李清照的这一首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 陆德夫把玩再三,说: “ 只三句绝佳。 ” 而这三句恰恰是李清照《醉花阴》中的句子。 读了这首词后,你觉得词中得到陆德夫褒奖的应该是哪三句呢。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黄花 ” 即菊花,菊花的花瓣是细瘦的,词人正是抓住了菊花这样的 外形特点写出自己因思念丈夫而形容憔悴的样貌。 这首词是以重阳节为背景创作的,重阳节里赏菊是重要的一项内容,这样的以花喻人显得很自然。 “ 帘卷西风 ” 即西风吹卷帘子,秋天到了,天气转凉,西风捎来的不仅仅是帘卷花残的讯息,更是词人独守空房的凄凉感受。 所以,令人比黄花瘦的不是卷帘的西风,而是令人销魂的分别之苦。 ,这首词传递的是女词人在家人团聚的重阳节与丈夫分别两地的心中凄苦,词中还有哪些词句令你感触颇深。 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理解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句。 如: ( 1)东篱把酒、暗香盈袖 “ 东篱把酒 ” 语出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可是读起来却少了陶渊明归隐田园的闲适自在,更反衬出词人内心的寂寞与凄苦; “ 暗香盈袖 ” ,女子衣间沾满了菊花的香气,本是很美的,但是也更反衬出她内心盈满的却是苦苦的思念,正是欲说还休。 ( 2)薄雾浓云、玉枕纱厨 “ 薄雾浓云 ” 是自然天气, “ 玉枕纱厨 ” 是闺房中的事物。 这些都成了能够带给词人深切感受的事物。 “ 薄雾浓云 ” 的白日太漫长,百无聊赖的词人只能靠看着香炉的烟雾蒸腾打发时间;独守空闺, “ 玉枕纱厨 ” 也便令人感到冰凉透骨。 客观的事物在词人笔下都成了悲凉心境的载体。 ,就是传情达意的含蓄,从字面来看,没有写 “ 离别 ” ,但字字句句又都浸透了离别之苦、相思之情。 这正是老师课前介绍的词的特点 —— 意境细巧,表现手法比较委婉,语言比较精致华丽 —— 的展现。 我们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这一特点。 五分钟背诵这首词。 情地背诵《醉花阴》。 三、关于李清照及其他代表作 (学生交流所 查资料)李清照( 1084~约 1155),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赵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提出词 “ 别是一家 ” 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积累《夏日绝句》和《声声慢》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长春版语文七上第2课词三首(2)
相关推荐
举例言之。 (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把阅读别人的作品和阅读自己的生命结合起来。 ) 教师范例:我女儿两岁零八个月时,有一天抱我的大枕头抱不动,她对枕头说了一句话:“ 你为什么长得这么胖。 ” 这难 道不是一句聪明话吗。 一个小学生写字时说: “ 我的圆珠笔在纸上快乐地蹭痒痒。 ” 这是一句诗啊,难道不是聪明话。 孩子这些话常常是成人想不到的,因而并不是成人都懂的,或者是成人不屑于懂的,所以泰戈尔说:
大家已经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感受。 我想先让同学们谈一谈,通过这篇文章你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 二、集思广益 同学们先谈自己的感受 同学们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想法: ,看战士们很快乐。 ,有些地方的描写很生动。 譬如写火光、写夜晚的星空等。 翻山的经历,为什么要写和瑶民母女的攀谈。 ,略写下山。 、医务队和敌人的飞机。 教师将以上问题分类,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三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 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段,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学交流。 学生 主要归纳为两个精彩片段: (一)星夜行军 “ 满天都是 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 ‘ 之 ’ 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在 ‘ 之 ’ 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 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
傩 (二)分角色朗读,快速进 入情境。 ,细心揣摩大圣、如来、玉帝这三个形象的特点。 (如:悟空入丹炉炼就金睛火眼,大圣斗如来败压五行山下。 或悟空力敌天将,佛祖法镇妖 猴。 —— 原则是用相对工整的一 组语句来概括。 目的是锻炼学生们的高度概括能力。 ) 四、布置作业 [ 认真读课文,根据情节,简析玉帝、如来、孙悟空三个形象,每个形象分析形成百字左右的小文章。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3、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 今天的学生既应该自尊自信,也应该反对故步自封。 )过渡讲解:上一课讲的是明朝的科技成就,这一课将介绍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古典小说的高峰学生阅读课文以及插图、“文献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并思考回答:1、哪些同学知道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主要内容。 (由学生简介)2、请大家根据下表内容讨论并互相考一考。 (老师在黑板上示范作表
2、术作品都是源于生活,同时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提出问题那么,在我们学过的玄奘西游天竺中真的遇到了那么多妖魔鬼怪吗。 预期效果:有的学生回答是,有的同学说不是。 设计意图: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认识到妖魔鬼怪只是虚构的,世界上没有妖魔鬼怪。 提出问题那么,同学们认为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事实上是什么呢。 预期效果:学生面面相觑,得不到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文学作品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