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一年级上册独坐敬亭山教案2内容摘要:

闲淡恬静,泰然自若。 “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 云舒”,并不在乎众鸟、浮云的远去。 山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性情节操是何等的相似乃尔。 诗人与山独坐,直呼其名──“敬亭”。 敬亭啊,我独自一人找你坐坐。 敬亭山默默无言,却又善解人意般地凝望着诗人,仿佛它深谙诗人的内心世界,仿佛它读懂了诗人的心语。 而李白也灵犀一点,一样地心领神会。 他们亲密无间,感情交融──“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 这种只有极亲密的朋友才达到的境界,诗人把它寄予敬亭山,而敬亭山也把它寄予了诗人。 真是知己相逢,心照不宣,于是清山寂寂我不语,只是长久地对坐,彼此凝望, 意会神交。 畅快处,不辨“敬亭”不辨李白。 又哪有什么厌倦与满足可言呢。 当文本在胸后,我便有了底气,随之而来的是对教学理念的思索。 一、感受诗歌的意象 “意”是诗歌中的意境情感,“象”是诗歌中的形象事物。 “意象”,则是“情”与“景”两者的合二而一。 读《独坐敬亭山》,意象翩翩,浮于眼前: 众鸟、孤云、敬亭山,有清晰有模糊,有实体有虚象,有眼里的更有心中感悟的。 二、咀嚼诗歌,捕捉诗眼 诗歌的语言凝练,其传神之处即是诗眼: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题目中有“独”,诗句里句句藏“独”显“独”。 解“独”悟“独”,大有嚼头。 三、体验诗歌的情感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诗歌教学应让学生深刻体验其中所蕴涵的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