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必修二 5.3《实验 研究平抛运动》课时作业(含答案)内容摘要:
3、上,实验前要检查木板是否水平,请简述你的检查方法:_.(2)关于这个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越高越好B每次小球要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C实验前要用重垂线检查坐标纸上的竖直线是否竖直D小球的平抛运动要靠近但不接触木板答案(1)将小球放在斜槽的末端任一位置,看小球能否静止(或用水平仪检查木板是否水平)(2)析(1)小球放在斜槽的末端任一位置都静止,说明末端切线水平无倾角(2)下落高度越高,初速度越大,一是位置不好用眼捕捉观察估测,二是坐标纸上描出的轨迹图线太靠近 x 轴,坐标纸利用不合理,A 错;每次从同一高度释放,保证小球每次具有相同的水平速度,B 对;木板要竖直且让球离开木 5、么:(1)闪光频率是_2)小球运动中水平分速度的大小是_m/s;(3)小球从抛出点到 A 点的时间为_s.答案(1)5(2)3(3)析(1)由 A B 和 B C 水平位移相等,则 g t0.2 s, f 5 t(2) m/s3 m/t 3) 4 m/s, 0.4 s, t0.2 t 8.2 2014兰州一中高一期中)在做“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实验时:(1)为使小球水平抛出,必须调整斜槽,使其末端的切线成水平方向,检查方法是:_.(2)小球抛出点的位置必须及时记录在白纸上,然后从这一点画水平线和竖直线作为 y 轴,竖直线是用_来确定的(3)某同学通过实验得到的轨迹如图所示,判断 O 点是否是 8、求水流喷出的速度答案(1)见解析(2)m/s解析(1)根据水平方向是匀速运动,可以按水平方向距离都等于 2 取几个点,发现这几个点恰好落在坐标纸的交点上,如(2,1)、(4,4)、(6,9)等,可见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竖直方向的位移之比恰好等于 135,从而证明了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2)观察发现,水流在水平方向的位移是 m 时,竖直方向的位移也是 m,根据 h t s s,则水流喷出的速度 12 289 4m/sm/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中,用一张印有小方格的纸记录轨迹,小方格的边长L小球在平抛运动途中的几个位置如图中 a、 b、 c、 d 所示,则:(1)求小球平抛运动的初。(人教版)物理必修二 5.3《实验 研究平抛运动》课时作业(含答案)
相关推荐
2、运动状态改变时,它一定做曲线运动B物体做曲线运动,它的运动状态一定在改变C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它的加速度的方向始终和速度的方向一致D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它的加速度的方向始终和所受到的合力方向一致答案析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包括速度大小或方向的变化或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变化若物体只改变速度的大小而保持方向不变,则物体做直线运动,故选项 A 错误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妃武惠妃,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之。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李林甫更进谗言,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 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贬为荆州长史。 二十八年卒。 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 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 及安禄山反, 玄宗奔蜀
爱不虚美,恶不毁功的“实录”精神。 六:作业,总结 1—— 7段文言现象。 (略)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 8— 11 节的文意 二:进一步研读探讨这部分写了晚年李广什么样的人生遭际。 造成李广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生遭际: 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出兵攻打匈奴 ,李广多次请求参战,汉武帝先是“以为老
学生根据音乐表现内容选择画面,并说明理由。 使学生对之前欣赏的三段加深理解。 从演奏形式上了解音乐表现内容。 感受作品丰富的表现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充分感受力度 速度 节奏上的变 化。 通过音乐要素的分析深入了解作品的音乐内涵。 进一步提升音乐作品的内涵,及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让学生充分地享受作品所带给他们的美。 给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的机会。 加深理解和体验。 教学延伸。
济、文化、教育、科学有极为可观的成就,至今无人企及。 ”由此可见他在现代中国的地位。 其实他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寻人,而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三、析读: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指明学生介绍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一般方法。 教师明确 ①揣摩作者的情感倾向。 ②抓议论句。 ③抓开头或结 尾。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找出重点句) 学生交流展示,教师相机点评。 明确:唤醒国人,革除陋习。 四、寻读
”与“全国”相连有什么意义 ? ( 3) 他的个性特点怎样 ? 默读第二部分 ,归纳差不多先生做了哪些“差不多” (苟且马虎)的事 ? (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