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四历史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及答案内容摘要:
2、山以南的就有三部,当时控制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是()、厥、西突厥、吐蕃、回纥、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奏请修长城,太宗一笑这,曰:“安事苦民。 ”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唐太宗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唐初远边患,长城已无防御作用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唐中央、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其根本目的是()、当一代贤明君主、减少决策失误、笼络人才、维护封建统治、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要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这反映了唐太宗()、民贵君轻的思想、农业为本的思想、君治为本的思想、强调“存百姓”的思想二、阅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4、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马周传请回答:() 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 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 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 综合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征讨东西,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目所见。 帮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 贞观政要材料二“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人 6、,国危则君丧矣。 朕常以此思之,帮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材料二: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人图画 24 位功臣相貌于凌烟阁,这 24 们功臣是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李靖、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在这些人中有的参加过隋末农民起义,有的是太子李建成政治集团的人,还有一些人出身少数民族。 如魏征少年时做过道士,后来为太子的谋士,尉迟敬德是铁匠出身,秦叔宝是小军官,程知节是农民。 盛唐气象材料三: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华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如,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是四夷可使如一家。 ”贞观政要论安边材料四:天下大稔,流散者成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东至地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粮,。(人教版)选修四历史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及答案
相关推荐
识记方法。 通过拼字,连词,做动作等方式识记生字。 三、读文讨论,评价人物 朗读课文,讨论问题。 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 讨论方式:学生先自己读书感悟,再小组交流,然后各组代表全班交流,教师可适时评价指导
2、,对这件事最确切的评价是()、抵抗外来势力的入侵、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扑灭反清武装、消灭明朝残余军事力量、1864 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广东省、福建省、云南省、浙江省、下列各项中不能反映清朝前期平定少数民族贵族叛乱意义的是()、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粉碎了沙俄分裂中国的企图、说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清朝册封西藏喇嘛教首领的根本目的是()
句子。 )其学习步骤是怎样的。 ,划出第一段中你认为值得深入学习的长句子。 并用读懂长句子的方法自学。 ( 1) 1991 年 5 月 1 日,东方欲晓,晨曦微露,在天安门广场上,数万群众炽热的目光凝神注视着雄伟的天安门。 ①目光注视着天安门。 ②结合课后 习题 1( 1) ,体会附加成分的含义。 “群众的目光”、“炽热的目光”、“凝神注视” (说明大家对国旗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当时激动的心情
拼字,连词,做动作等方式识记生字。 三、读文讨论,评价人物 ,标出自然段,思考:课 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 8段,讨论问题。 ( 1)小姑娘为什么要邮寄槐树籽。 联系实际,体会“沉甸甸”的意思。 ( 2)指导朗读 2— 8自然段。 ( 3)你觉得小姑娘是个什么样的人。 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 9— 10自然段。 ( 1)用“ ______”画出小姑娘说的话,用“~~~”画出叔叔说的话
g wu ji bo bo sheng ji ( ) ( ) ( ) ( ) 二、合作探究 内容: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和导学案合作探究。 暴雨像瀑布似的从天上倾泻下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灾难 ? 诺亚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帮助人们 ? 诺亚为什么在船上放上各种动物及各种农作物的种子。 人们怎么知道地面露出来了。 学习要求: 先默读独立思考,然后组内合作探究,组长调控好讨论节奏
2、的本质问题、在恩格斯的指导和推动下,第二国际成立。 第二国际成立的时间是()、1889 年 7月、1890 年 2月、1875 年 3月、1869 年 8月、以下哪一部菱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史前史,提示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消亡的规律()、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资本论、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共产党宣言、恩格斯在总结资产阶级革命进程的特点时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