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四历史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同步练习(2)及答案内容摘要:

2、统一文字C皇权至高无上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4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三公”的直接目的是( )A防止大臣专权 B削弱地方权力C建立中央集权 D确立皇权至高无上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不息,以有王侯。 宗庙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 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集权 D统一文字6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我们之所以肯定他,最主要是在于他( )A确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所实行的统治政策对后世影响大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7秦朝统治短暂而亡,其主要原因 3、是( )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C宦官专权,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8下列不属于隋炀帝所作所为的是( )A开凿大运河 B远征高丽 C统一文字 D巡游江都9通过“玄武门之变”上台的唐初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唐中宗10唐太宗多次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下者有道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这表明唐太宗( )A认识到君民是互为因果关系的 B认真总结了前代灭亡的教训C代表了广大 人民的利益 D看到了人民的伟大力量11历史记载,唐太宗时曾经有人请修复长城, 唐太宗一笑置之,曰:“安民劳事”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A唐初国力强盛,有能 5、生矛盾15下列有关清政府设立台湾府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A驱逐了荷兰殖民者 B加强了东南海上防务C使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D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6下列说法不符合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是( )A削除割据,统一中国 B迫使尚可喜归降 C平定吴三桂叛乱 D首先击败耿精忠17下列清政府维护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大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 平定三藩 抗击沙俄 三征噶尔丹 统一台湾A B C D18下列不属于康熙帝作为的是( )A创科举 B平叛乱 C定边疆 D御外敌19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朝设置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A驱逐了殖民势力 B加强了边疆管辖C维护了国家主权 D巩固了清朝海防20确定 6、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属于中国领土的中俄边界条约签订于(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二、材料解析题21阅读下列材料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雄主,生于公元前 259 年,死于公元前 210 年,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占有显著而醒目的一页,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出生在东周末年。 当时东周已经开始衰败,有 7 个比较强大的诸侯国,他们之间发生了历时几百年的“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征战,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 在当时的分裂割据局面中,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后,秦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到战国末年(秦始皇诞生)时,秦国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都已具备了统一六国的基本条件。 公元前2 8、,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这些政策和措施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融合和文明发展都起了巨大作用。 秦始皇时期,改革后的小篆文字及隶书文字开始兴起,并完成了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转变。 以后虽改朝换代,各地语言不同,发音各异,但统一的文字却把整个中华民族始终联系在一起。 他所改制的方孔圆钱形制在中国货币史上沿用了两千年之久。 这位皇帝在公元前 213 年,为了推行新王朝制度,采纳了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除工、兵、农书、法书、医书和秦朝史籍之外的各国史书和其它书籍,使全国各地纷纷燃起了烧书的烈火。 焚书的第二年,秦始皇为了进一步打击异端思想,借故将在咸阳的460 余名读书人活埋, 9、将其余的人全部流放到边远山区。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不仅将中华民族千余年文化发展的结晶付之一矩,更严重的恶果是扼杀了学术探讨的自由,中断了春秋以来百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而且从此开了中国历代王朝大兴“文字狱”的先河。 在对外政策上,秦始皇开展对南方和中国所属其它地区的大规模征战。 在南方征服了“百越”,在北方沉重打击了“匈奴”。 为了阻止“匈奴”对北方边境的骚扰,秦始皇调拔大批人力物力,在燕、赵、秦原修筑长城的基础上,重新修补,新筑,把北方长城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巨大高墙,这就是代表中国悠久历史见证的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秦始皇为了求得长生不死药,不惜数次花费巨万钱财 10、,还将 3000 童男童女送去葬身海底,尸喂鱼鳖;为修自己一座陵墓,发 70 万刑徒,终年累月地去营造;修阿房宫、筑长城、击匈奴、戍边塞这些都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人民在横征暴敛,苛捐重税和无休止的徭役下已无法生活下去。 剌杀秦始皇的事多次发生,但都未成功。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病死。 公元前 209 年,农民陈胜、吴广带领广大不堪忍受剥削的农民起义,天下云集响应,秦王朝很快就崩溃灭亡了。 秦始皇既是中国历史长河转折点上的伟人,又是后人眼中的暴君。 引自中国文化网/中国概况/历史/中国皇帝请回答:(1)根据材料,归纳秦始皇的主要活动。 (2)你如何看待历史上的秦始皇。 22阅读下列材料:(贞观四年, 11、就如何处理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 ”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 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 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 此安边之策也。 ”温彦博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 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 ” 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 13、的儿子郑经接替执政以后,又进一步铲除了荷兰在台湾的残余势力,并在台湾展开了经济及文化建设。 经过郑氏二十多年的经营之后,台湾由原来人烟稀少的荒域,变作“地方千余里,户口数十万”的富庶之区。 因此,郑氏对于台湾是有收复与开发之功的。 然而,郑氏在台湾转入长期割据之后,则日益起着消极的作用。 因为台湾的发展是离不开大陆的支持的,郑氏割据台湾,阻绝了台湾和大陆之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联系,不利于台湾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郑氏对清朝所展开的军事活动,给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和平生产和生活,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郑经乘吴三桂等三藩变作之际,统兵进犯大陆,对清朝发动子大规模的战争,兵连七年不解,为了争取地盘,又和福建的耿精忠 14、发生混战,先后在福建、广东等占领区内横征暴敛,引起了极大的骚扰。 所以从国内形势来看,郑氏割据台湾为害非浅。 从国防上来看,台湾在政治上脱离大陆,孤悬海上,就很容易招致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侵略,甚至有被吞并的危险。 在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已经深入东方的国际环境下,台湾的割据将是后患无穷。 因此种种,康熙帝统一台湾,在当时实属必要。 康熙二十年(1681 年),三藩之乱平定,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成熟了。 这年台湾又发生内哄,郑经死后,诸子争位,长子被杀,幼子郑克爽立。 郑克爽时年十二岁,大权尽操于冯锡范与刘国轩之手。 康熙帝遂欲趁此时机,解决台湾问题,即用施琅为水师提督,决计进兵台湾。 康熙二十三年(1683 年)闰六月,施琅统战船三百、水师二万攻打澎湖,一战而克,大获全胜。 郑军二万士卒、百只战舰全部被击溃,守将刘国轩遁归台湾。 澎湖一破,台湾震慑。 郑克爽、冯锡范、刘国轩等见大势已去,人心瓦解,台湾不能固守,即表示愿降。 施琅入台受降,郑克爽乃率众剃发,登岸归顺。 收复台湾后,康熙皇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于福建省。 并在台湾设总兵一员,驻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驻兵三千。 康熙帝收取台湾,完成台湾和大陆之间的政治统一,大大促进了以后台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