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整合及答案内容摘要:

2、年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产生严重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1)客观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完全要自己去探索,产生失误是不可避免的。 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影响,美国坚持对中国封锁和孤立;苏共二十大后中苏关系恶化。 这就迫使中国必须把经济迅速搞上去,导致“左”倾错误的产生。 (2)主观原因:中国共产党对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在思想路线上,毛泽东和一些领导人违背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主观主义地进行政策决策,脱离了中国的客观实际。 在组织原则上不能坚持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党内缺乏民主。 好大喜功、急躁冒进也是产生失误的原因之一。 毛泽东和一些领导人违背和实际上修改了八大决议,把阶 4、地方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然后在全国普遍实行;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区别(1)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2)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 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户落后的生产方式。 (3)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7准确理解“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的含义(1)“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2)“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不断推进的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3)“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8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有何特点。 (1)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同社会主义基本 6、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即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特点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在经营管理上,国家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计划与市场的优势。 在产品分配上,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奋斗目标上,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1下图票证反映了我国当时的经济形态是()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新民主主义经济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2我国在制定“二五”计划的目标时,对粮食、棉花、钢铁产量的预定目标进行了反复修改。 下表是从 1955 年夏到 1956 年夏的三次修改。 从中可以看出()修改方案提出时间 粮食产量 8、大幅度下降,主要是因为反右派斗争扩大化D1958 年的数据不可信4英国卫报登载的专栏作家马丁雅克的文章指出:“那一年(1978 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 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1978 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B1978 年,中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78 年,中国作出的决策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路D1978 年,中国改变了社会性质5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持续迅速发展,对其发展原因归纳最准确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国内政局稳定A BC 9、D6深圳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有人认为它具有“两个扇面”的作用。 “两个扇面”是指()A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改革的扇面B技术革新的扇面和对外交流的扇面C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辐射的扇面D管理革新的扇面和引进外资的扇面题号 1 2 3 4 5 6答案7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这是从中国的近代屈辱到现代崛起的艰难历程中得出的基本结论。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材料二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 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 11、把沿海生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繁荣国内市场,满足人民需要;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1985 年 1 月 31 日)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外方面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各出于何种考虑。 (2)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4)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中国 20 世纪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而早在 20 世纪初中华民族不少仁人志士就提出了开发浦东的最初设想。 开发 13、“大放卫星” ,由此可联想到 1958 年的“大跃进”运动。 4CA 项不符合史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故 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但改革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并不是改变社会性质,排除 D。 5D本题考查我国 20 世纪 80 年代工业化持续迅速发展的原因。 通过分析可知均符合题意,由此可知答案为 D。 6C作为第一批经济特区,走在了对外开放的前沿,对周边地区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和辐射作用。 7(1)材料一主张闭关锁国。 认为中国无需与外国通商;闭关可以阻止外国入侵,防止内外勾结,维护统治。 材料二主张在维护中国主权的条件下,积极引进外资。 为了发展民族工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2)材料二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材料三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3)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发展艰难。 在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浦东的实践创新提供了可靠的精神财富和支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