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作业(3)及答案内容摘要:

2、广播电台_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3)1928 年 8 月,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_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无线电广播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2电影(1)电影放映:1896 年,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在_进行,电影由此开始在城市中流行。 (2)电影制作:民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电影导演和演员;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如孤儿救祖记 、 火烧红莲寺 、 渔光曲等。 3电视(1)1958 年 5 月 1 日,_电视台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2)1978 年 5 月 1 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 4、信中说:“25 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 ;一是新民丛报 ;一是新青年。 ”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A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31909 年初, 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看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 ”使人们“开眼界”的是()A电视 B电影C报纸 D广播4右图是刊发戏剧消息的戏报。 下列有关这一报刊的评述,正确的是()A关注时事的新闻性报刊B图文并茂的通俗性报刊C适合市民 5、的商业性报刊D逻辑严谨的政论性报刊51919 年, 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 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A传播时事,帮助人们了解重大事件B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C舆论监督,提高人们参政议政的能力D通达民情,便利人们反映自己的心声知识点二广播影视的普及6人民网 2010 年 4 月 28 日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发布了其全新的品牌标识系统,如此全面系统地进行新标识发布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建台七十年历史上的第一次。 关于广播事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国最早的广播台由英美报商创办B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电台是地方电台C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建成于新中国成 7、视 B上互联网C听广播 D看报刊10 “成功只需一个点击”简要而准确地说明了网络信息化工具的最大特点与优点,高度地概括了它对人类社会生活及人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活动的重大作用和影响。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在当前要想取得事业成功相对来说比过去更加容易B在现代社会中,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C电子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整个网络时代D数字网络技术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深入生活领域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 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 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 19 世纪 70 年代。 具 8、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 、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 、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 、上海官商合办的新报以及广州的述报 、 广报等。 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 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 18951898 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 120 种,其中 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 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 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 ,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 、 时务报在澳门创办的知新报 ,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学新报 、 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 这些活动推动了维 11、1909 年可排除 A、D 两项,由“身历其境,亲眼看见一样”可确定该媒体为电影。 4要从时代背景上去分析。 1919 年,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声像俱备” 、 “舆论监督” 、 “通达民情”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的。 6由图文材料中“1905” “中国近代电影”等信息,可判断该纪念邮票与任景丰拍摄的京剧定军山有关,而该影片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其主演者是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故 A、B、D 三项符合史实;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1931 年 3 月公映的歌女红牡丹 ,与图片中“1905”以及人物造型明显不符,故 C 项符合题意。 8互联网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 12、周年的时间为 1959年 10 月 1 日,故当时人们无法通过上互联网这一途径及时了解国庆 10 周年庆典。 10B从材料中的“成功只需一个点击”可以看出本文强调的是速度,是网络的影响。 现代社会是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科技含量更高,成功比过去更难,数字网络技术虽然普及速度和规模较大,但并没有深入到千家万户,因此 A、D 两项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 C 项反映的只是表面现象。 只有 B 项点出了网络带来的本质影响。 综合运用11(1)主体:中国知识分子。 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 原因:政治: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路;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文化:西 13、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 (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 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 (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启蒙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使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媒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 12(1)互联网。 (2)促进了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构筑了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便利了人们进行网上购物、网上炒股等经济活动;推动了人们日常生活现代化,使网络教育、电子信箱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总之,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 15、可以使人们获取大量的信息,包括生活上的、工作上的、学习上的。 (2)不同点:现代媒介具有信息的互动性、广泛性和及时性的特点。 通过现代媒介,可以及时迅速地掌握第一手的资讯,可以就某一问题在现代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2互联网技术在方便民众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网民对网络生活的过分沉迷。 请谈谈你对这方面的感想。 解答一方面:互联网确实方便了生活,通过网络,可以及时了解想要知道的资讯,查找所需要的资料,方便了与朋友之间的交流。 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也的确造成了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不愿意走出家门,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将网络世界当做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出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 材料阅读与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政治背景与舆论环境。 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解答上述材料反映出整个社会处于复杂混乱的政党政治的政治环境,舆论环境确实相当自由开放,但是实际上缺乏正确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