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检测及答案内容摘要:

2、效率大大提高 D苏俄工业化发展,工业反哺农业所致3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A苏维埃国家掌握一切经济命脉 B由无产阶级控制国家政权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D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读表,苏(联)俄粮食作物耕种面积和产量得到发展主要得益于()年份 1913 1921 1923 1925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B社会主义政权建立C苏俄彻底粉碎外来的干涉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5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 3、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D帝国主义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所致61922 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不少的余粮。 按照当时规定,这些余粮()A全部上缴国家 B农民可以自由支配 C必须限量交易 D只能由政府收购7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上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行合作制8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 5、不得食”B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C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D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这表明他()A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B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失望和忧虑C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D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12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农业生产停滞落后的原因在于()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制约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苏联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破坏了农业生产力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妨碍了农业的正常发展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 6、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A B C D1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苏联农业集体化评论时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针对的是()A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斯大林时期的农业全盘集体化C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D斯大林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策略14苏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正是他(斯大林)的天才的预见以及对工人阶级斗争的卓越领导,保证了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各种宏伟的、人类史上划时代的任务。 ”这反映了()A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B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C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要性 D斯大林模式已经形成15这是流 7、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 “有肉卖吗。 ” “没有。 ”“那牛奶呢。 ” “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也没有牛奶卖。 ”这则笑话()A表明了苏联人特别喜欢吃肉、喝牛奶 B说明了社会主义不能迅速发展生产力C讽刺了苏联的日用物资短缺问题 D赞扬了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16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 9、说:“这两个人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 他们是什么人。 ”苏联总理说:“他们是国家计委的”该笑话暗示()A苏联的武器种类多 B计划经济弊端严重C苏联的综合国力强 D勃列日涅夫的精明19二战后,面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实行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源是()A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 B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C领导人个人专断的作风 D没有理顺农、轻、重的关系20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最前头的人是()图一图二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0、 16 17 18 19 20答案二、非选择题(第 21 题 16 分,第 22 题 14 分,第 23 题 20 分,共 50 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列宁论粮食税材料二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 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迫使我们实行的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 列宁(1)战时共产主义的“功劳”是什么。 列宁为什么说“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13、激烈的论争,下面是双方的主要观点:关于农业问题布哈林认为,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 只要国家政策得当,个体农业还有很大潜力。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 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关于工业化问题布哈林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国民经济要平衡发展,否则也会出现经济危机。 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社会主义则是从重工业开始;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布哈林认为, 14、群众消费的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斯大林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通过进行阶级斗争推动经济建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材料二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进入高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了初步的实践经验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 基本思想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路。 主要内容是: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要防止片面发展重工业,应当用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 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尝试,其中许多思想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