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作业(2)及答案内容摘要:
2、业化建设取得重要成就,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但也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2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为了引导农业小生产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27 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随着工业的发展对粮食需求的日益增长,斯大林决定通过农业_来克服粮食危机。 (2)农业集体化的实施从_年起,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 1930 年,经过斯大林的短暂整顿后,农业集体化运动又迅速发展起来。 到_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3)影响积极:为解决工业化建设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有利条件。 消极: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 4、优先发展_,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 (2)政治方面: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维系了政局;但容易导致个人独裁,破坏民主和法制。 (3)思想文化方面: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能够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知识点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1925 年 12 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这一方针的特点是()A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C优先发展重工业D取消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 ”他强 5、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C冷战格局的形成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3俄国(苏联)19131926 年工业生产情况表年份项目 1913 年 1922 年 1923 年 1925 年 1926 年工业总产量指数 100 业产量比重 消费资料生产 列对表中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轻重工业发展相对均衡B1926 年的工业生产超过 1913 年水平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41937 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出现以下表中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项目地区工业生产总值机器制造业拖拉机电力石油 钢 7、苏维埃的敌人”的口号。 这一口号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农业集体化运动违背了自愿原则B生产关系的变革忽视了生产力水平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高涨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时机还不成熟7据统计,从 1929 年 7 月到 1930 年 7 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 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 33%,羊减少了 26%。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B优先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的健康发展C新经济政策为发展工业牺牲农业D农业集体化中农民财产被强行收归农庄8右图为 1937 年创作的苏联雕塑工人和集体农庄女庄员 ,根据这一雕塑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不会有()A二五计划 9、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11阅读下列图表:材料一19131937 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1913 年 1928 年 1932 年 1937 年 年份项目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拖拉机 不详 4 2 1 2 1电力 15 10 7 4 3 2石油 2 3 2 1 2 1钢 5 5 5 4 3 2注:1932 年是与资本主义各国在 1929 年的生产规模比较。 材料二漫画片面的经济请回答:(1)根据图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的成 11、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 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 ”“农副产品的增加,农村市场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强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请回答:(1)这两则材料各是怎样认识农业与工业的关系的。 (2)结合有关史实回答,上述的不同认识,对本国当时的国民经济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你如何认识农业、农村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答案解析】知识清单一、1.(2)工业化重工业2(1)全盘集体化(2)19291937二、1)计划市场调节(3)行政3(1)反法西斯重工业对点训练1C从材料中的农夫“没油、没锅、没柴” 13、地位。 到 1937 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落后的农业、轻工业。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弊端: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解析回答第(1)问可从图表中提取信息,把 1937 年与 1913 年两列进行比较,得出苏联工业产值在世界排名的变化,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成就;回答第(2)问应准确理解漫画的寓意,粗、细两部分分别喻示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 12(1)材料一,苏联在 1928 年后重点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和原料来源。 材料二,70 年代末,邓小平认为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应首先发 14、展农业,这样工业才能获得发展动力。 (2)苏联: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中国:从 70 年代末开始,中国农村率先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3)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教材问题解答学习思考1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解答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 15、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等。 2斯大林模式具有哪些特点。 解答(1)经济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国家对经济采取指令性计划管理,采用具有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2)政治方面: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总书记斯大林。 (3)思想文化方面:个人崇拜盛行;用行政手段处理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 自我测评1在评价农业集体化时,有的同学认为它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为工业化提供了必需的粮食,因而是成功的;有的同学提出全盘集体化没有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而且没有使农业生产得到提高,所以是不成功的;还有的同学认为,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富农阶级被消灭,这是值得肯定的。 你赞成哪种观点。 说明你的理由。 解答赞成观点一理由:(1)。(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作业(2)及答案
相关推荐
作,一边说: “ 我站前,你 站后。 ” 另一个学生便作出反应。 如果反应正确,便可当 “ 考官 ” ;反之,则把该对反义词读两遍。 三、 “ 想一想 ” 你还认识我吗 1 学生自己读读,难读的问问同伴。 2 各种形式读。 注意正确的朗读的方法,切忌一个字一个字读或唱读。 3 教师把词语卡片发给某个小组的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问: “ 我是谁。 ” 其余的学生齐读两遍。 4 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
2、机构合并建立了“_”。 (2)欧盟建立:1991 年,欧共体 12 国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3 年,_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3影响(1)在经济领域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2)在世界格局日趋多极化的今天,欧盟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1背景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2、的远航不是第一次,而是最后一次对美洲的发现。 它的划时代意义源于欧洲对它的回应方式。 因此,哥伦布的重要性首先可归因于欧洲形势的改变,而不是他到达了一个新大陆。 ”这一说法()A肯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肯定“欧洲中心论”B否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批评“欧洲中心论”C否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肯定“欧洲中心论”D肯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
最喜欢的方式记住它们。 2 再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把 戴小红帽的生字娃娃做上记号,再和这些生字娃娃交朋友,呼叫每个生字娃娃两遍。 3 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生字娃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些生字娃娃容易被咱们记错,需要向大家提个醒。 4 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看谁读得最快、最准。 5 摘太阳游戏(摘生字太阳卡当小老师教读,读对的送太阳字卡)。 6 读一读,比一比 “ 大 — 太 ” 、 “ 木 —
词语。 5 自主识记生字。 你能用哪些巧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如 “ 妈 ” 是个形声字,左边的 “ 女 ” 字旁代表妈妈是女的,右边的 “ 马 ” 字代表读音。 ) 6 自主探究,指导写字。 ( 1)让学生观察要求写的生字,欣赏汉字的形体美。 ( 2)重点指导写 “ 奶 ” 和 “ 爸 ” 字。 “ 奶 ” 字左窄右宽,第一画是撇点(ㄑ),与撇折 (ㄥ )进行比较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_年,世界银行建立,并于 1946 年正式运行;1945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告成立,并于 1947 年正式运行。 职责:世界银行的使命是与贫困作斗争,提高_人民的生活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_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来源于各会员国认缴的_,会员国的投票权的大小与其认缴的股金份额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