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整合及答案内容摘要:
2、下的余粮归自己支配,可以拿到市场上交换所需物品,粮食税的数额比余粮收集制时的交粮数额大为减少。 (2)解除了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将这些企业以出租的方式交给原来的业主经营,并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 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允许国内外资本家投资开发,如授权美国商人哈默开采石棉,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3)重新重视货币的作用,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简单来说,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两大不同:由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由单一的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 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 4、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2)消极性: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对苏联社会的过高估计进一步阻碍了改革的进程;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使经济负担日益严重,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苏联进入停滞时期。 1我们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非常时期”主要是指苏俄()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B生产力水平落后C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2一个英国资本家申请在莫斯科郊外兴建一个新型企业,很快得到苏维埃政府的批准,此事可能发生在()A十月革命刚刚胜利时B三年国内战争期间C国民经济恢复时期D “一五”计划期间31941 年,希 5、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八天时间就征集了 530 万人入伍,仅用四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这主要表明()A苏联人民觉悟高B共产党员踊跃参军参战C苏联工业水平高D斯大林模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4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 该观点()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D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5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最新海 8、不符。 故答案为 C。 3D苏联在遭到德国袭击后能够迅速调动人力、物力的原因在于斯大林模式具有很强的动员能力和组织效率,因此在当时该模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4B“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5C“蛮干”是指做事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或自然规律。 尽管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评价不够全面,但他破除了人们对斯大林的迷信,排除 A;“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 B;“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排除 D。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气候条 9、件,要求各地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造成玉米歉收。 这种不切合实际、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是赫鲁晓夫“蛮干”的表现。 6D1990 年,苏联经济出现负增长说明当时苏联经济改革的失败,D 正确;A 与史实不符,可排除;赫鲁晓夫改革与“1990 年”的时间限制不符,可排除 B;苏联解体是在1991 年,C 错误。 7(1)优先发展重工业。 一方面,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和产品单调;经济粗放型发展,效益低下,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 (2)国家干预经济。 以工代赈。 扩大生产资料市场,刺激消费和生产;增加就业机会,稳定了社会秩序。(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整合及答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