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选修4历史 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案(含答案)内容摘要:

3、晚期,孔子兴办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2思想主张(1)“礼”的思想礼即周礼,其主要内容首先是尊尊,其次是亲亲。 出于对春秋晚期“礼崩乐坏”的不满,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即提倡周礼的贵贱有序。 为维护周礼,孔子还提出“正名”的思想,使社会等级化、秩序化。 (2)“仁”的思想“仁”首先是“爱人” ,仁爱建立在自然感情基础之上,应有差别;其次是行“忠恕”之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礼”与“仁”的关系(中庸 )推崇礼与仁相结合的理想社会,使社会依礼而有严格的等级和上下尊卑的界限,依仁而使人人有爱心,不使有差别的等级走向对抗。 重点精讲对中庸思想的认识 4、:“中庸”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 ,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和坚定信念。 特别提示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出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可汲取的营养。 深化探究探究点思想观点、政治主张材料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最新海量高中、初中 7、极:它的主要学说都是站在维护旧的统治秩序的立场上,作为封建统治思想,对人民的思想、科学的发展等,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历史观点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首先,要懂得尊重、珍惜、保护我国古代文化;其次,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最后,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古代文化,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把古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做到与时俱进。 深化探究探究点 1孔子的教育思想材料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思考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打破了奴隶社会 8、“学在官府” ,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受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探究点 2孔子思想的影响材料一唐子西文录记载:“蜀道馆舍壁间题一联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材料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材料三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黛丽霍尔曾说:“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 ”思考(1)上述材料体现出孔子怎样的地位。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 (3)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 11、建了一个体大思精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这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短暂的从政生涯结束以后,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接纳。 这主要是由于()A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的政治影响力B儒家思想不适应各诸侯国的需要C诸子百家的宣传使各诸侯国无所适从D孔子来去匆匆,其宣传苍白无力答案诸侯国之所以未采用孔子的政治主张,并非儒家思想本身的局限,关键是春秋各国连年战争,而孔子的思想不适应当时的争霸需要。 2 论语学而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由此可见孔子仁的学说的逻辑起点是( )A人性本善 B血缘远近C 13、节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师节,都定在孔子诞辰日 9 月 28 日。 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A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世界上最科学、最先进的B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推崇C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D孔子作为教师形象的代表已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答案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广泛,逐渐扩展到全世界。 材料中的描述表明孔子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典型的教师形象,被广泛接受。 6阅读下列材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 15、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孔子这些思想是鉴于春秋社会变革时期矛盾激化、人际关系紧张的社会现实,为匡正社会秩序而提出的。 学习思考1提示政治改革屡碰壁,失意去鲁,周游列国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2提示在大变动的春秋战国时期,道德沦丧,天下无道,礼崩乐坏,陪臣执国命,臣弑君、子弑父、兄弟相残之事时有发生。 为了维护君主制和宗法制原则,做到尊尊、亲亲,孔子在“礼”的基础上提出了“正名”。 自我测评1提示孔子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企图通过恢复周礼的权威,使社会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孔子还主张仁,通过“爱人” 、 “忠恕” 、“为政以德”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主张,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改变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 2提示“内圣”指具有高度道德修养的人, “外王”指施行仁政,建功立业者。 儒家把能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视为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人才。 材料阅读与思考提示这段话反映了个人修养与治理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推究事物的原理认识明确意念诚实心思端正提高自身品德修养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治理好邦国天下太平,使美德显明于天下。 一、选择题1据史书记载:公元前 479 年鲁哀公追封孔子为“尼父” ,公元 492 年北魏孝文帝尊奉孔子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