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6版一年级上 第9单元《认数11~20各数》精品教学案(含答案)内容摘要:
1、最新海量高中、120 各数,并会填写出来。 位及 1120 各数的组成及大小比较。 0 加几和相应减法的简单运算。 1. 认识 1120 各数,能正确地数数、读数和写数,掌握 20 以内数的顺序,认识个位和十位,会比较数的大小。 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 10 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编排的 ,具体建议如下:数。 (1)教学时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 先数出 12 根小棒,散放在桌面上, 再想一想怎样容易看出这是 12 根小棒,接着把 10 根捆成一捆,明确 10 根就要捆成一捆, 即 10 个一是 1 个十。 从中让学生明白 1 捆和几根在一起 ,就是十几,把 10 根捆成一捆, 旁边还有 2 根, 这样容易看 2、出是 12。 (2)在摆一摆、数一数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进行操作,自己在动手、动脑中认识其他各数,深入理解 1 捆( 1 个十)和几根(几个一) 在一起就是十几, 2捆就是 2 个十,是 20。 (3)在学生直观了解数后,结合尺子图(或数轴)读数,初步感知数序。 120 的写数。 教学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计数器,初步知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接着,请学生用小棒摆出 1 捆和 1 根,此时,老师要把小棒和计数器联系起来。 明确 1 捆用计数器表示,就是在十位拨 1 个珠子,十位上的这个珠子就表示 1 个十 ,在十位上写“1”,1 根用计数器表示就在个位上拨 1 3、个珠子, 表示 1 个一,在个位上写“1”, 1 个十和 1 个一合起来是“11”。 对于“16” “18”的写法,要让学生操作计数器、小棒 ,初步感知个位上有几个珠子就表示几个一, 就在个位上写几。 对于“20”的写法,通过操作要让学生懂得, 有 2 个十就在十位上写 2,个位没有,用 0 表示。 3. 关于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时要利用教具和学具,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的角度来探索计算的结果, 通过计算进一步理解数的组成。 最新海量高中、1)读数,只要求口头读,不要求用文字写出来。 (2)写数,要重点指导“11 ”的书写,让学生明白 2 个“1 ”的意思;写“20 ”时,要特别强调个位没有,用 0 5、库(1)教师出示散放的 12 根小棒 ,问: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堆小棒是多少根? (操作、讨论)(2)汇报。 (可 1 根 1 根地数出来,也可先数出 10 根捆成一捆,还剩 2 根, 一共就是 12根)(3)针对“数出 10 根捆成一捆 ”这种方法,教师问:1 捆是多少? (是 1 个十,是 10)再问: 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容易看出是 12 根)1” “13”“19”等。 要求边摆边说过程。 如“11”, 先摆出 1 捆, 再摆出 1 根,合起来是 11。 再请学生在 19 根上添加 1 根,问:是多少根?(20 根,即 2 捆) 再问: 2 捆是多少?(2 个十, 是20)能从 0 读到 10? 7、道理,接着,再让学生猜数。 这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习中体验。 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 这样,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突破了教学难点,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 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 组织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当前的教学改革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 这就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 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贯穿整节课,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 学习中创造。 我们的教 8、学就应该挖掘每一个孩子身上的创造欲望和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特点。 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真正落实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把这份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和教师备课的出发点。 教学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也是这节课的一大特点, 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动力,使课堂成为学生不断进取的空间。 一创设情境。 课件播放三个小朋友在教室前的对话甲说:“我们班门前种了 6 棵大树。 ”乙说:“我已经得了 9 颗五角星。 ”丙说:“我们小组有 8 个人。 ”谈话:听到三个小朋友刚才说什么了吗?小朋友,你也能像他们一样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吗?学生说到我有几根小棒时,出示 9、1 捆小棒图,提问:小明也有一些小棒, 你知道这些小棒有几根吗?如果学生知道是 10 根,则进入下一环节;如果学生不知道这里一捆小棒是 10 根,则将一捆小棒展开,数一数,强调有 10 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一捆小棒有 10 根。 设计说明: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引入,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对已有的数的认识,引起学生认数的兴趣。 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认数水平,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二认识计数单位“十”。 谈话:请大家数出 10 根小棒,捆成 1 捆。 反馈:你是怎样做的?(指名到实物投影前操作:先数出 10 根小棒, 再捆成一捆)展开一捆小棒:这里有多少根小棒?(指 1 根小棒)这是 1 根小棒 ,是 11、,也是 1 个十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设计说明:认识计数单位“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10 个一是 1 个十”的含义,正确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表象。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十”,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加深对 10 个一是 1 个十的理解, 而且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三认识 1120 各数。 一数。 谈话:你能摆出 12 根小棒吗?怎样摆能清楚地看出是 12 根?学生摆小棒,教师巡视。 展示学生的摆法,并交流是怎样摆的。 小结:我们摆 12 根小棒的时候,可以先摆 1 捆,再摆 2 根。 也就是先摆 1 个十, 再摆 2 个一, 1个十和 2 个一合起来是 12。 12、一说。 谈话:你能摆出 11 根小棒吗?学生活动后,反馈:你是怎样摆的?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 11?谈话:你还想像这样摆出十几根小棒吗?自己摆一摆,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 反馈到 19 时,提问:19 根小棒再添上 1 根是多少根?(是 20 根)怎样摆出 20 根小棒? (学生把旁边的 10 根小棒捆成一捆)指两捆小棒,提问:2 捆就是几个十 ?2 个十是多少?(板书:2 个十是 20)设计说明:摆一摆、数一数、读一读、说一说等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十几的组成,又有利于学生感受十几的大小和顺序。 让学生思考 “19 根小棒再添上 1 根是多少根”“怎样摆出 20 根小棒”,有利于学 14、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数的意义和顺序,有效地发展了数感一数。 (1)17、14、20、12 、15、6、 16。 (2)从 6 数到 16。 (3)“想想做做”第 5 题。 学生按要求练习后,再由同桌合作,一个人说翻到课本哪一页,另一个人在课本上很快找到相应的页码。 “想想做做”第 4 题)课件出示左边的草莓图。 (1)先不数,估一估一共有几个草莓。 (板书学生估计的数)数后一起评价学生的估计。 怎样能很快知道有几个草莓呢?(演示把 10 个草莓圈起来)(2)照样子在书上先估一估,再数出有多少把雨伞。 一数。 要求:抓一把糖果,估一估有多少颗,再数一数。 提问:你能一把抓出十几颗糖果吗?学生操作后反馈,并说一说抓糖。(苏教版)2016版一年级上 第9单元《认数11~20各数》精品教学案(含答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