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6年四年级上 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精品教学案(含答案)内容摘要:
1、最新海量高中、)的实际问题。 解答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 1. 初步体会运用列表的方法收集和整理信息,并对表格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中的数量关系,并从中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能够有条理和富有个性地思考,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培养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列表的价值,并产生掌握列表的策略的心理需求。 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从而主动运用列表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3 课时用列表的方法解决求两积之和(差)的实际问题教材第 5658 页的内容。 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学好 2、数学的信心。 重点:体会“策略”的价值,并能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 难点:会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课件、配套光盘。 最新海量高中、 小时清扫了 260 米。 照这样计算,3 小时可清扫多少米? 小时走了 6 千米。 照这样的速度,去奶奶家还要走 4 小时,她家离奶奶家多少千米?1)出示教材第 56 页例 1,指名让学生分析题中给出的条件。 (2)提问:谁能根据问题列出表格,再说一说如何解答?桃树 3 行 每行 7 棵杏树 8 行 每行 6 棵梨树 4 行 每行 5 棵(3)让学生思考: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先算什么?指出:在计算前要整理好表格,通过表格解决问题。 (4)解答:桃 3、树的棵数:73=21( 棵)梨树的棵数:54=20( 棵)桃树和梨树共有多少棵:21+20=41(棵)答:桃树和梨树一共有 41 棵。 2. 试一试。 (1)提问:上面所讲的例题用了几步才解答出来?(三步)例题是求两积之和,求“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与例题有什么不同? (求两积之差)(2)让学生列表整理,并在小组里说一说可以怎样想,再解答。 杏树 8 行 每行 6 棵梨树 4 行 每行 5 棵(3)解答:杏树的棵数:68=48( 棵)梨树的棵数:54=20( 棵)杏树比梨树多的棵数:488(棵)答:杏树比梨树多 28 棵。 8 页练一练。 第 1 题, 让学生认真看图,收集各种有用的信息。 提问:(1)要求 5、让学生讨论,然后列表整理。 列表:长袖 2 件 270 元短袖 3 件 180 元(2)指名让学生列式解答问题:每件长袖衬衫多少元?2702=135(元 )每件短袖衬衫多少元?1803=60(元 )一件长袖衬衫比一件短袖衬衫贵多少元?1355(元 )答:一件长袖衬衫比一件短袖衬衫贵 75 元。 6020=200040= 68040=258= 802= 7224=1)某玩具厂生产 970 个玩具熊,前 10 天每天生产 45 个,剩下的 8 天完成, 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个玩具熊?(先把条件和问题填入下表进行整理,再解答)前()天每天生产() 个玩具熊()个 剩下()天平均每天生产( )个(2)一块边长 7、14:1016:25 19:05 21:25课堂作业新设计1. 185017200 160 32.(1)前(10)天每天生产(45)个玩具熊(970)个 剩下(8)天平均每天生产(65 )个9700=97020(个)5208=65(个)(2)示意图略12+1+1=14( 米)14142=52(平方米)521=52(棵)(3)15427=777=11(吨)生产水泥的吨数 132 264 396需要的天数 12 24 36日产量不变,总产量扩大几倍,所用的天数也就扩大几倍。 (4)略思维训练11:10 12:30 14:10 16:25 19:05 21:25最新海量高中、现了三种不同的条件,排除了 8、无关条件的干扰。 学生在研究的同时更加体会到了列表整理的妙用。 节课的问题其实并不十分复杂,只要能够准确地列出所需的条件学生自己是能够解决的,只是在列式之后解答时需要强调运算的顺序。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境,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一系列活动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 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 通过今天的学习,将 10、上面的问题列成一个表格吗?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知道 5 只青蛙 1 天吃虫子的数量,可以求出 1 只青蛙 1 天吃虫子数量)青蛙 时间 只数5 只 1 天 800 只1 只 30 天 ?1)出示教材第 58 页例 2,指名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整理成下表:时间 水位下降情况2 小时 12 厘米?小时 120 厘米学生分组讨论。 指名学生叙述,教师总结。 师:要求使水位下降 120 厘米所用的时间,先求出水位每小时下降的高度,然后用 120 厘米除以 1 小时下降的高度,就能求出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 学生列式:122=6( 厘米) 1206=20 (时)答:一共要放水 11、 20 小时。 想一想。 根据所学,试求:经过 12 小时水位一共下降多少厘米 ?应该怎样解答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留作课后作业。 (2)小军用去多少元?小丽能买多少本?(先利用下表整理条件和问题,再解答)小明 本 元小军 本 元小丽 本 元引导学生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整理成下表:小明 3 本 18 元小军 5 本 ?元小丽 ?本 42 元提问:怎样才能求出 5 本笔记本的价钱?提示学生观察表格,由于他们买的是同一种笔记本,所以可以从小明买 3 本用去 18 元入手,算出 1 本笔记本的价钱,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提问:小丽用 42 元买笔记本,能买多少本?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方法将这道题里的有关条件和 13、根据两题的解答结果,填出括号里的数:3 本 18 元5 本 (30)元(7 )本 42 元总结规律:每本笔记本的价钱 (单价)相同,购买笔记本的数量越多, 所付的钱数(总价) 也越多。 即在三个量中,有一个量不变,另一个量变化,第三个量也随着变化。 0 页练一练第 2 题。 先列表整理,再解答。 教师提问:图中高度是 168 毫米的这一摞有几本字典?(6 本)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板书:每本字典高 1686=28(毫米)。 你能填一填下面的表格吗?6 本 高 168 毫米15 本 高( 420)毫米(18)本 高 504 解答。 块元 买 块果汁 每瓶元 买 瓶牛奶 每盒元 买 盒饼干 每包元 买 包3。(苏教版)2016年四年级上 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精品教学案(含答案)
相关推荐
1、最新海量高中、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 位数除以两位数。 商和调商。 . 学会口算整十数、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 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握试商的方法及商不变的规律。 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以及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再进一步引申到本单元将要学习的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 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思考,再小组讨论。 ) 学生试着计算,抽生板演汇报。 小结:出勤率是指实到人数是应到人数的百分之几。 96247。 100=96 /100=96% 196247。 200=196 /200=98% 因为 98%> 96%,所以这天六年级的出勤率要高些。 讨论:以上两个年级缺勤人数相同,为什么六年级的出勤率要高些。 三、开放练习 教师: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求百分率呢。 能举例说一说吗。
,如 “ 许海峰显得格外的沉着和冷静,他没有去理会记者们的喝彩声和照相机的 ‘ 咔嚓 ’ 声,而是全神贯注地瞄准着、 射击着,仿佛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存在,眼前只有那忽大忽小、忽远忽近的红色靶心 ”。 当出现意外情况时,他是怎样想的。 怎样做的。 引导学生反复读 “ 忽然,靶位上出现了一个刺眼的 8 环。 „„ 又坚定地、沉着地抬起了手臂 ” 从中体会到他为国争光的强烈愿望。 读 “ 关键的一枪啊
的知识,即化成分数和小数这个知识层面上来计算。 教师:看来我们需要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的方法。 板书课题:百分数化小数和分数。 二、自主探索,总结方法 1.出示教科书第 7~8页例 1 ( 1)学生先独立将例题中的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 ( 2)各小组在全班交流百分数化分数、小数的方法。 ( 3)抽各组板书百分数化分数、小数的过程。 2.讨论
1、最新海量高中、. 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分析简单的可能性问题,会比较事件发生的可能大小。 受数学与日常生活是互相联系的。 意设置一些具体情境, 让学生观察、分析,联系事件的可能性大小,进而从游戏中感受可能性。 师还应组织活动,引导学生比较“可能性大”与“一定” “可能性小”与“不可能”之间的区别。 同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将教学重心从实践试验向理性思考转移
1、最新海量高中、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统计。 格表示多个单位)的结构和特点。 据统计图分析和说明一些简单问题。 . 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统计;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 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根据要求在方格纸上完成条形统计图。 动收集、整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据,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分析、说明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高统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