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创新)2016中考科学 专题20-金属(含解析)内容摘要:
3、如图所示,烧杯中质量相等的铁圈和银圈用一根绝缘细丝相连,在两者之间,并用一根绝缘细丝吊住,并使其在水中保持平衡,然后小心地向烧杯中央滴入 应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为_(从下列选项中选择字母填空)。 A铁圈表面有红色的物质析出B银圈表面有红色的物质析出C银圈下沉,铁圈上浮D银圈上浮,铁圈下沉E仍保持平衡试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_。 解析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故铁圈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铜是红色固体,银的活动性比铜弱,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故 A 正确,B 错误;反应时一个铁原子正好置换出一个铜原子,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铜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64,由此可知,铁圈的质量增加;银不与硫酸铜溶 5、)6H 2O(2)产生大量气泡,溶= = = = = 液变成粉红色5(新情景题)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 据报道嫦娥五号 行试验器于 10 月 24 日 2 时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嫦五”飞行试验器绕月飞行后将返回地面。 若飞行试验器从月球上带回的铁矿物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写出工业上利用此铁矿石炼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生铁和钢是世界上用量最大的_(填“金属材料”或“合成材料”);写出防止铁生锈的一种方法_。 (2)我国第四套人民币硬币铸造用到 u、i(镍),已知 够发生如下反应:, 2= 2,=,这两个反应的基本类型都是_。 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用元素符号表示) 7、u;(3) 金属活动性顺序为:锌 铁氢铜。 由于铁在氢和铜的前面,因此铁可以和硫酸铜溶液和稀硫酸反应,而铁不与硫酸锌反应,由于铁有剩余,说明能够和铁发生反应的物质都被消耗完毕,因此滤液中一定没有硫酸铜和硫酸;由于铁和硫酸铜反应能生成金属铜,因此滤渣中一定含有生成的金属铜和剩余的铁。 答案(1)3e 2金属材料在铁制品表= = = = =高 温 面涂油、刷漆等(2)置换反应eu (3)、中考高频重组题) 铁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菠菜因富含铁元素(化合态)而成为补铁的食物之一。 小明设计实验探究菠菜中含有 还是。 首先,他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到以下信息:在少量含 的溶液中加入硫氰化钾(液,溶液变为血红色;。(一年创新)2016中考科学 专题20-金属(含解析)
相关推荐
2、配成溶质质量分数为 50%的氯化钠溶液B50 和 50 精配制成 100 精溶液C为 1 和 3 的两种酸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得 为 4 的溶液D50 g 溶质质量分数 10%的氯化钠溶液加热蒸发 25 g 水,得到溶质质量分数等于 20%的氯化钠溶液解析将 50 g 氯化钠固体放入 50 g 水中,氯化钠不一定能全部溶解,故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是 50%,A 错误;因为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状态消耗的能量最多(感觉最累)。 ( 3)消耗能量的多少与呼吸频率是什么关系(正比或反比)。 ( 4)能量的释放与呼吸关系密切吗。 转换主题 : 设疑:什么是呼吸。 人的呼吸是怎么一回事呢。 设疑:吸进( )放出( ) 1生命垂危的人医生往往要提供氧气瓶。 (图片 ) 2实验:请一位同学向澄清石灰水里吹气,观察石灰水变化。 总结:呼吸指的是人或动物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过渡 :
资料分析 (2) 分组,提出调查任务。 (3)由各小组组长带领成员在校园内进行调查。 老师随行,及时指导。 ( 4)剩余时间交流等。 (或下节课交流以引入新课) 三、活动指导: 本节课要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积极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活动 1:观察校园植物的环境 针对学生刚从小学到初中,而且是第一次组织调查活动
5、电讯报12 月 4 日报道,英国皇家植物园(又称丘园)的植物学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包括西红柿和土豆在内的多种蔬菜其实都是“食肉”植物,它们捕食昆虫的技巧堪与捕蝇草比肩。 右图是番茄的植物体,请根据该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番茄果实的表皮起着保护作用,属于_组织;内部的果肉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绝大部分属于_组织。 (2)图中的 3、 4、5 所示的结构属于_器官。 (3)除果实外
还没有褪去,酒精就会燃烧起来;酒精容易挥发,直接加热,挥发太快,造成浪费。 答:洗去酒精,减少滴加碘酒后的干扰。 答:碘液可以检测是否有淀粉。 注意安全。 教师提示淀粉的特性 —— 遇到碘液会变蓝色。 指出实验中的放在黑暗处一昼夜、正反两面、用清水漂洗等步骤,让学生思考一下,科学家这样设计的意义。 引导学生了 解。 答:结构简单,叶绿体带状, ⑵ 实验现象 ⑶ 实验结论 实验 4
也适合学生心理,学生愿意尝试去分析解释,并在其中获得成就感和信心。 这在前面学习和应用知识解释现象(如解释光现象,热现象等)的基础上又一次深化和飞跃。 这种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结论,从规律到应用,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学习过程,也为以后的学习更好地奠定基础。 在列举的各种现象中,尽量要是学生生活中能想象到,能感受到或体验过的现象,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