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生物七上第一节有机物从哪里来三内容摘要:
还没有褪去,酒精就会燃烧起来;酒精容易挥发,直接加热,挥发太快,造成浪费。 答:洗去酒精,减少滴加碘酒后的干扰。 答:碘液可以检测是否有淀粉。 注意安全。 教师提示淀粉的特性 —— 遇到碘液会变蓝色。 指出实验中的放在黑暗处一昼夜、正反两面、用清水漂洗等步骤,让学生思考一下,科学家这样设计的意义。 引导学生了 解。 答:结构简单,叶绿体带状, ⑵ 实验现象 ⑶ 实验结论 实验 4:探究银边天竺葵或者青菜不同部位实验 ⑴ 提出问题 ⑵ 作出假设 ⑶ 制定计划 实验操作 ⑷ 实验现象 ⑸ 实验分析 间。 d.为什么用极细光束照射。 e.为什么之后又完全暴露在光下。 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共同解答疑惑。 学生观察图片,描述现象:用极细光束照射时,好氧细菌只集中在水绵被光照射到的一侧的叶绿体周围;完全暴露在光下时,好氧细菌集中在水绵两侧的叶绿体周围。 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产物之一:氧气;条件:光。 阅读书本,获取信息。 介绍探究设计。 提出各自想探究的问题。 如只有叶片的绿色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 针对各自的问题作出假设。 如只有叶片的绿色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 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 如针对“只有叶片的绿色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假设,设计的实 验,同实验 2的第 4两步,实验材料为银边天竺葵或者青菜不同部位。 思考和讨论:对比,如用银边天竺葵,那么变量就是有无叶绿体;如用青菜不同部位实验,变量就是叶绿体的多少。 思考和讨论:实验材料不同部位叶绿体含量不同,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制造的淀粉含量不同。 滴加碘液,通过变色程度的不同,可以判断光合作用场所。 教师演示,或者学生分组实验 银边天竺葵:边缘→没有变蓝色;中间→变蓝色。 青菜: 1至 4,蓝色越来越深。 银边天竺葵:边缘→没有变蓝色→没有淀粉(没有叶绿体,不进行光合作用);中间→变蓝色→有淀粉(有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 青菜: 1 至 4,蓝色越来。苏科版生物七上第一节有机物从哪里来三
相关推荐
5、电讯报12 月 4 日报道,英国皇家植物园(又称丘园)的植物学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包括西红柿和土豆在内的多种蔬菜其实都是“食肉”植物,它们捕食昆虫的技巧堪与捕蝇草比肩。 右图是番茄的植物体,请根据该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番茄果实的表皮起着保护作用,属于_组织;内部的果肉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绝大部分属于_组织。 (2)图中的 3、 4、5 所示的结构属于_器官。 (3)除果实外
3、如图所示,烧杯中质量相等的铁圈和银圈用一根绝缘细丝相连,在两者之间,并用一根绝缘细丝吊住,并使其在水中保持平衡,然后小心地向烧杯中央滴入 应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为_(从下列选项中选择字母填空)。 A铁圈表面有红色的物质析出B银圈表面有红色的物质析出C银圈下沉,铁圈上浮D银圈上浮,铁圈下沉E仍保持平衡试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_。 解析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2、配成溶质质量分数为 50%的氯化钠溶液B50 和 50 精配制成 100 精溶液C为 1 和 3 的两种酸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得 为 4 的溶液D50 g 溶质质量分数 10%的氯化钠溶液加热蒸发 25 g 水,得到溶质质量分数等于 20%的氯化钠溶液解析将 50 g 氯化钠固体放入 50 g 水中,氯化钠不一定能全部溶解,故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是 50%,A 错误;因为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也适合学生心理,学生愿意尝试去分析解释,并在其中获得成就感和信心。 这在前面学习和应用知识解释现象(如解释光现象,热现象等)的基础上又一次深化和飞跃。 这种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结论,从规律到应用,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学习过程,也为以后的学习更好地奠定基础。 在列举的各种现象中,尽量要是学生生活中能想象到,能感受到或体验过的现象,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战斗力。
4、花授梨花花粉,能否结出果实呢。 某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步骤如下:在果园里选择 20 朵含苞待放的桃花,将其平分成 A、将这些桃花的雄蕊去掉,并分别套上透气的袋子。 分别采集一些桃花花粉和梨花花粉。 将桃花花粉涂在 A 组花雌蕊的柱头上,将梨花花粉涂在 B 组花的柱头上。 观察两组能否结出果实。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B
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呢。 ( 2)池塘中动物与植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 3)池塘中的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都到哪里去了。 这个过程与哪些生物有关呢。 生:交头接耳激烈的讨论 5分钟 请同学代表进行交流。 在谈到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时,学生一定是查看了书本资料之后能够回答出它是“生产者 ”。 但是对它为什么是生产者却不是搞得很清楚。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