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内容摘要: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玉田百姓【 家 】 居也。 从宀 (,豭(牡豕)省声。 【 和 】 相应也。 从口,禾声。 【 兴 】 起也。 从舁 (从同,同力也。 【 舁 】 共举也。 从臼,从廾 (家和万事兴朋 说文解字 于 “ 鸟部 ·凤 ” 下提及 “ 朋 ” 字。 凤:神鸟也 【 】 古文凤。 象形。 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 【 清 】 王鸣盛 说文解字正义 ·序 : 说文 为天下第一种书。 读遍天下书,不读 说文 ,犹不读也。 但能通 说文 ,余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 【 经典概述 】 一、 说文解字 的作者与成书 二、 说文解字 的内容与体例 三、 说文解字 的价值与影响一、 说文解字 的作者与成书 1、 许慎其人 2、 说文解字 之成书 3、 说文解字 之命名 4、 说文解字 之传本1、许慎其人 许慎(约 54年 约 125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人。 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 【 许慎墓 】河南郾城县东姬石乡许庄村东1、许慎其人 许慎 说文解字 ·叙 : 曾曾小子,祖自炎神。 缙云相黄,共承高辛。 太岳佐夏,吕叔作藩。 俾( 于许,世祚遗灵。 自彼徂召,宅此汝濒。 先世乃炎帝神农氏苗裔 远祖可追溯到黄帝时的缙云、高辛时的共工和夏禹时的太岳。 太岳姜姓,曾受封为吕侯。 周武王时,吕侯文叔被封于许 (今河南许昌市东 ),后遂以许为氏。 战国初期,许为楚所灭,子孙分散,其一支自许迁往召陵,定居汝水之滨。 1、许慎其人 二十岁左右任汝南郡功曹 【 汝南先贤传 : “ 许慎为郡功曹,奉上以笃义,率下以恭宽。 ” 】。 三十岁举孝廉,后入京任职太尉南阁祭酒,师从经学大师贾逵(其父贾徽乃大儒刘歆门生)。 时人称之“ 五经 无双许叔重。 ” 汉安帝永初四年 (公元 110年 ),许慎年五十余,与当时名学者马融等校书东观。 约汉安帝永安六年( 119年)除洨长,辞官未就,回归故里,后卒于家,年七十余。 生平事迹详见 后汉书 ·儒林传 ·许慎传。 2、 说文解字 之成书 许慎 说文解字 ·序 : 粤在永元(汉和帝永元十二年, 100年) 许冲 上 书 : 臣父,故太尉南阁祭酒慎 作 说文解字 慎前以诏书校东观,教小黄门孟生、李喜等,以文字未定,未奏上。 今慎已病,遣臣斋诣阙 建光元年 【 121】 九月己亥朔二十日戊午上。 3、 说文解字 之命名 许慎 说文解字 ·序 :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著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 说文 ” 重在解字之形,解释 独体文 的构造类型及其所记录的本义; “ 解字 ” 重在解字之义,分析、解释 合体字 的结构进而训释其所记录的本义。 3、 说文解字 之命名 【 元 】 始也(解字),从一从兀(说文)。 【 说 】 说释也。 从言、兑。 【 文 】 错画也。 象交文。 【 解 】 判也。 从刀,判牛角。 【 字 】 乳也 哺乳。 从子,在宀(。 【 一 】 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 二 】 地之数也。 从耦一。 【 地是从混沌中分化而来,故为两个一 】 【 三 】 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 四 】 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 五 】 五行也。 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 【 六 】 易 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 从入,从八。 【 七 】 阳之正也。 从一,微阴从中衺(邪)出也。 【 八 】 别也。 象分别相背之形。 【 九 】 阳之变也。 象其屈曲穷尽之形。 【 十 】 数之具也。 一为东西,丨( 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4、 说文解字 之传本 说文 早期传本不得而知。 南唐末年徐锴(字楚金) 说文解字系传 四十卷是第一种 说文 注本,对 唐 李阳冰说多有匡正,世称 小徐本 ; 其兄徐铉(字鼎臣)于宋太宗雍熙三年( 986)奉旨校定 说文 ,参校众本,正误补阙,分全书为三十卷(分原书每卷为上下篇),世称 大徐本。 明清以后, 说文 通行的刊本主要是二徐本。 清人研治 说文 ,多以大徐本为基础,同时参校小徐本。 大小徐本今天均有中华书局影印本。 传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者是清朝的 段玉裁注释本。 4、 说文解字 之传本 另外,今尚存有 唐写本 说文 两种。 一种是清人莫友芝所藏唐穆宗元和年间的 木部残本一卷 ,188字,与今本差异很大(莫氏有笺异); 另一种是日本平子尚所藏 口部残本 ,存 12字,为唐宋时期日本摹本。 二、 说文解字 的内容与体例1、 说文解字 的内容 说文 原书共 15卷,每卷分上下两部分。 ( 1)正文 14篇。 以小篆为主,分 540部(始 “ 一 ” 终 “ 亥 ” ),收录 9353字,又古文、籀文等异体重文 1163字,解说文字共 133441。 ( 2)叙目 1篇(第 15卷)。 卷上是叙和部首,卷下是后叙(许慎之子许冲上书之表)。 2、 说文解字 的体例 ( 1)按 540部首收录文字 540部首,始于 “ 一 ” 部,终于 “ 亥 ” 部。 其先后次第,主要是按 “ 据形系连,以形相近 ” 的原则。 部与部之间 大体以部首的笔画和形体结构是否相近为准则,笔画结构相近的就序列在一起。 每部之内 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凡字形偏旁或笔画接近的字都归于一部,举偏旁居一部之首。 每部收录字数不一。 2、 说文解字 的体例 ( 2)以小篆为主并列异体 说文解字 的体例是 先列出小篆,下面间注异体 (古文或籀文)。 故 说文 在每部末尾注明 “ 文若干 ” 、“ 重若干 ” ( 重文 ),有的部首后还注明 “ 文若干新附 ”( 新附字 )。 2、 说文解字 的体例 ( 3)正文文字的解说按义、形、音顺序 说文 全书分文字和说解两部分。 文字 包括字体和部首的排列; 说解 即按照文字的义、形、音顺序解释这个字的本义, “ 本义明而引申、假借之义自明 ”。 即 先说其义(训义),次说其形(说形),再说其读音(释音)。 三、 说文解字 的价值与影响1、 说文 的突出贡献 ( 1)建立部首 ( 2)训释本义 ( 3)对汉字形音义三方面分析 ( 4)以六书分析汉字2、“六书”概说 象形 “象形 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 指事 “指事 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 会意 “会意 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 形声 “形声 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 转注 “转注 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 假借 “假借 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 【 清 】 戴震 六书“四体二用”说,即认为 前四者为造字之法;后两者为用字之法。 实际来看,前五者为 造字记词, 后者为 借字记词。 3、 说文 的影响与研究 自唐代以后,一切字书、韵书及注释书中的字义训诂都依据 说文。 说文 问世以后,研究者蜂起。 清代 说文 之学,可分为四类: 其一,是校勘和考证工作 ,如严可均的 说文校议 、钱坫的 说文解字斠诠 等; 其二,对 说文 进行匡正 ,如孔广居的 说文疑疑 、俞樾的 儿笘录 等; 其三,对 说文 的全面研究 ,如段玉裁的 说文解字注 、桂馥的 说文解字义证 、朱骏声的 说文通训定声 、王筠的 说文句读 “说文四大家 ” 其四,订补前人或同时代学者关于 说文 研究的著作 ,如严章福的 说文校议议 、王绍兰的 说文段注订补 等。 【 选文串讲 】 一、选文结构 二、文本串讲一、选文结构 从结构上看, 说文解字序 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六段) 记述从上古到王莽新朝,汉字产生、发展的历史; 第二部分(后两段) 批评研究 “ 古文 ” 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现象,说明编撰 说文解字 的精神原则和编撰体例。 二、文本串讲 第一段: 阐明文字产生的意义; 第二段: 定义 “ 文 ” 和 “ 字 ” ; 第三段: 解释 “ 六书 ” 概念; 第四段: 叙述大篆、小篆的产生及 “ 古文 ” 的消亡; 第五段: 叙述 秦书八体 及秦汉时期的 “ 小学 ” 教育; 第六段: 记述王莽新朝 “ 六书 ” ; 第七段: 批评研究 “ 古文 ” 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现象; 末段: 说明编撰 说文解字 的精神原则和编撰体例。 【 评论导读 】 一、作者简介 二、选文简介一、作者简介 周祖谟( 1914 1995),字燕荪,中国现代著名语言学家、古文字训诂学家。 历任辅仁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一生长于古籍整理与校勘,著有 广韵校本 、 方言校笺 、 尔雅校笺 、 释名校笺 、 洛阳伽蓝记校释 等书。 二、选文简介 本文选自 问学集 (下)。 1、介绍许慎生平及其与古文经学的关系; 2、介绍中国古代字书的类型及 说文 的贡献; 3、简要说明 说文 的结构体例及其深刻影响; 4、介绍 说文 的版本流传情况以及后世 “ 说文 学 ”的发展。 本 讲 结 束。 “一 ” 部下收录 5字:一、元、天、丕、吏 “ 上 ” 部下收录 4字:上、帝、旁、下 “ 示 ” 部下收录 60字。 秦书八体 大篆 小篆 刻符 虫书 摹印 署书 殳书 隶书大篆 也称籀文。 因其著录于字书 史籀篇 而得名。 汉书 ·艺文志 : “ 史籀 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 ” 说文 中保留了籀文 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 史籀 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小篆 小篆也叫 “ 秦篆 ” ,通行于秦代。 秦统一天下后,命李斯统一文字,这就是小篆。 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演变而成。 刻符 刻符,主要用于符信,字体为篆书。 这类篆体因系用刀刻在金属上,不能婉转如意,故笔画近于平直,形体近于方正,如现存阳陵虎符上的文字。 鸟虫书 鸟虫书 ,亦称 “ 虫书 ” 、 “ 鸟虫篆 ”。 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诸国的一种特殊文字。 这种书体 ,笔画作(或附加)鸟、虫形,富有装饰效果,变化莫测、辨识颇难。 多见于兵器,少数见于容器、玺印等。 汉代玺印中的“鸟虫书”摹印 ·缪篆 摹印,汉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种篆书体,亦称 “ 摹印篆 ”。 本用于玺印,后亦用于一般印章。 段玉裁称摹印 “ 即新莽之繆篆也。 ” 字形饶有隶意,即由小篆的圆匀婉转演变为屈曲缠绕,具绸缪之义,故名。 【 清 】 桂馥将汉、魏印文,统称为 “ 缪篆 ” ,并类编其文为。《说文解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