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人教必修4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资料内容摘要:

2、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主要作品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作品风格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二、文本知识1. 水龙吟登建 3、康赏心亭 创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 (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创作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 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 4、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 年) ,辛弃疾 64 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 6、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 他以革命家的_完成了这幅画作。 他的英雄_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2)体验体会辨析:“体验”强调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 “体会”是指体验领会。 他_到把外语作为一种工具使用的重要性。 有些作家常到边远艰苦 的地方去住上一段,这种出行被叫做 _生活。 (3)幻想幻象辨析:“幻想 ”指虚而不实的思想。 “幻象”指从幻想、幻觉或梦境中产生的形象。 眼看着龙消失在门外,他心里很不舒服,希望那都是_。 是什么可悲的_使你如此烦恼。 (4)浮想联翩思绪万千辨析:“浮想联翩”形容连续不断。 浮想联翩就是飘浮不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思绪万千”指思想的头绪相当多,思虑复杂多端。 可是,此时此刻,母亲的 8、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_”和“_”,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_。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用“_”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断鸿”比喻作为“_”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_,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用了_、_、_、拓拔焘、廉颇的典故。 (2)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片怀念_、_。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_冒险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 10、万千浮想联翩6(1)断鸿声里江南游子(2)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3) 尽西风季鹰归未(4) 揾英雄泪( 5)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6)人道寄奴曾住(7)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8)廉颇老矣尚能饭否7幼安稼轩苏轼豪放 陆游稼轩长短句8 (1)水山千里清秋秋无际山落日江南游子 直抒胸臆孙权、刘裕、刘义隆(2)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9自喻为“江南 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南归,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意恢复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做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为游子了。 10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望是中原旧疆 11、,恢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 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11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而且他们 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英雄”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向往。 12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 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指明历史的经验教训,提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